关于中文系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旧事琐忆2016年5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文系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旧事琐忆2016年5期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文系及博士生及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文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6001.html我不知道现在疯了的到底是谁,是这四人中的一个,还是他们以外的.但是,可以肯定,有一个博士生是疯了!――想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我呼吁,以一个八十岁老教师的身份呼吁:救救青年,救救学术!(2002年11月23日于江西师大)
写完上文,看到《书屋》(2002年11月)何中华先生的《学术的尴尬》一文,对学术成果量化做法的来历及弊端,论述得十分全面、深刻.希望更多的人起来大声疾呼,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措施.
我没想到当年的呼吁,竟得到了小如先生桴鼓之应.更没想到从2004年到现在2013年,十年了,我才听到这宝贵的反响.
可以告慰吴先生的,是我一生实践了“不以学术徇利禄”的诺言.请看以下一篇短文:
不以学术徇利禄
我1923年出生,今年(2010年)八十八岁了,可仍然天天坐坐校图书馆,又读又写,从没闲过一天.我认为退休生活的这21年,才是我最幸福的时期,因为我可以一心一意研究学问,著书立说.
学术研究,是我主要的生活内容,也是我的生命价值.我从事科研,不是为了职称、奖金以及其他福利,而是为了自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继承和发展知识,以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类.这就是我为什么越来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缘故.
今年7月4日上午,我应邀参加北京大学的“知行合一”论坛,作为VIP,因为我最老,坐在主席台正中,左边是北大周其凤校长,南开陈洪副校长;右边是乐黛云先生和北大中文系漆永祥副主任.面对着台下几百位来宾,我自我介绍:“我是北师大启功先生说的‘高中生,副教授’.”我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要说明,尽管我只是高一肄业,但是由于坚持自学,又碰到好机会,老学生汪木兰、周劭馨等推荐我成了大学老师.那我为什么只是副教授呢?那是因为我不以学术徇利禄.
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这个问题.
我可以断言,用利禄来对待学术,只会扼杀学术,而不会发展学术.这些年来,学术界为什么这样腐败,原因就在这里.学术研究如蚕吐丝,蜂酿蜜,怎能规定每年要发几篇论文到核心期刊上,一年要出几本专著?这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徒然造成弄虚作假的风气.这样搞下去,钱学森发问之谜永远也解决不了.
我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我只走自己的路.事实怎么样?我不求名,而名自至.比方《文艺研究》,那是一级刊物,《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却请郭丹教授写我的访谈录发表在这刊物上.我并不认识陶先生,他是因为看了我在《在学术殿堂外》中批评了他的导师吴世昌先生,认为批评得对,所以立张把我推介出来,让国内外学术界知道我们中国还是有踏实做学问的人.
我讲这些,用意在奉劝知识分子:不要去追求浮名浮利,更不要去弄虚作假.工资少一点,住房小一点,物质生活清苦一点,那有什么关系,我精神生活充实,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不好么?何苦搞学术腐败,即使尚未被揭露,也是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一旦东窗事发,几乎被唾骂得置身无地,寿都要短几年,何苦啊!我在北大中文系为研究生讲学时,以及次日在“知行合一”论坛致辞时,都特别提到,希望北大继承并发扬蔡元培和胡适的办学精神.最近《南方周末》刊出易中天、王晓明等学人的《教授的〈围城〉》,从反面论证了违背蔡、胡的办学精神,必然产生钱学森之问.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座右铭:HighThinking,plainLiving.(高尚的思想,平淡的生活)
这篇文章本是省内一家刊物《老友》征稿,江西师大离退办请我写的,后来不便发表,就刊出在离退办自办的《学习与健康》上.这样更好,等于我向师大离退休教工们表了一个态:我决不以学术徇利禄.
可惜我直到2013年才发现吴老那篇热烈支持我的文章,否则2010年那次去北大,一定会拜访吴老.
虽然他现在因病不能再读与写了,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会请檀作文先生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他.
更可告慰他的,是最近《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29日第2版,刊布了厦大谢泳教授的《“课题至上”可能毁了文史哲研究》一文.此文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它说:“今天好的人文研究,多数不是‘课题至上’结果下的产物,而是民间自发的学术研究.每到年底,我们看看各大书店受到读者欢迎的学术著作,有几种是‘课题至上’的成绩?”因为“文史哲研究有自身的学术特点,也有自身的学术尊严”,“有尊严的学人,要自觉保持清醒,在举世皆浊的环境中,有一点我独醒的意识.”
我要以自豪地说,自到江西师大中文系(文学院)工作以来,我出版了十几种书,没有申请过一分钱的科研经费.可是我的《清诗流派史》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经典著作推出.
我并非无自知之明,人称“经典”,我就真以为“经典”.是否经典,得让时间证明.我已说过,蒋寅将远远超过我.但可以问心无愧的是,我是遵循李慎之所说“政治大方向”来著书立说的.“自我肺腑出,未尝隽字篡.”
在这一点上,我和吴小如先生也是有同心的.
2013.8.2下午写完
以上是去年8月2日写的,曾寄首都师范大学檀作文先生转呈,因为听说吴老已卧床不起,便请檀先生读给他听.据檀先生电告,吴老听了,非常感谢.谁知今年(2014年)5月11日,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的哀恸.
愿吴老永远活在后世人的心中!
2014.7.2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关于中文系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旧事琐忆2016年5期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