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当代城市文学批判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现代文学类毕业论文,关于当代城市文学批判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现代文学及当代文学及城市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现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时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27%.显然,这个简单的数字,决不仅仅表明我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是意味着一个曾经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从此步入一个以城市社会为主的历史阶段.然而,对于这个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文明“福音”,怀有百年现代化纠结的国人,并没有显现我们曾经想象的释怀迹象.对此发表评论的多是社会学家,而且大多持有忧喜参半的谨慎态度.与此同时,美国之音中文网发表一篇名为《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社会冲突将加剧?》的质疑文章,它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其中包含着政府拔苗助长的行政行为;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带来的最大隐患是将来可能层出不穷的社会冲突问题”.①如果我们搁置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那么不能不承认,它从某个意义上折射出我国社会学家忧喜参半的深层原因.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84732.html
这里令我深思的问题是,文学知识分子对于这个文明转型的历史性标志,似乎出现群体性的失语现象,而且这种失语并不是偶然的精神现象,你只要检视一下近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便不难发现,当代文学的城市想象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社会现实.相比之下,西方作家自从19世纪开始,一直在质疑日益膨胀的现代都市: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商业城市的贪婪;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揭示了工业城市对人性的损害;后现代主义则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后工业城市的洞见.②长达两百多年的城市文学批判路径,由外在现实到内在自我;思想向度则从怀疑启蒙理性到质疑个人主义,再由自我危机发展到主体解消.可以说,阅读西方城市文学就是阅读西方现代文学史,而阅读西方文学史也是阅读西方现代思想史.从思想层面看,西方现代思想似乎经由文学城市批判抵达了自我消耗的终点;但从文化层面讲,西方文学的城市批判对于遏制某些社会危机滑向社会灾难,起了难以估量的文化效应.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现代文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4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我知道,中西现代城市文学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因为西方毕竟拥有三百年多年的现代城市历史,但是这种比较的结果至少可以说明,当代中国的城市文学尚有较大的表现空间.其实,无论我们对于现代城市抱有怎样的理性认识和价值情感,整个城市化的社会趋势是无法遏止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方面文学的城市想象及其人生思考,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关联,而我们当下的生活思考和价值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城市社会的将来.另一方面,当代文学本身的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文学的城市想象,因为文学在给予日益变化的当代城市以想象性表现的同时,城市文学的生活体验与人性思考,也会反过来促使文学思想的深化与文学形式的创新.这就是说,无论是文学想象与社会认知的关系,还是文学自身的发展,我们都没有理由不重视文学的城市想象.为此,我想在梳理现代城市文学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检视既有的城市文学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其中的症结和可能的思维向度.
一、当代城市文学的历史症结
现代城市业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舞台.就文化创作而言,城市具有完备的生产体系、通畅的传播渠道和各种文化需求的群体,因而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精英,可以说,现代城市孕育了现代文化.尽管中西现代文学具有较大差异,但在文学与城市
现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上个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文学,虽然没有完整描述出中国现代城市的历史过程,但在相当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那个年代现代都市的社会影像.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新感觉派”小说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体验是那么贴切,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只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刻意模仿.这些作家对城市持有复杂的心态,他们笔下的城市既是诱惑又是陷阱:它一方面吸引来自各地的人,为他们提供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可能,另一方面城市生活方式也使人们产生莫名的焦虑.茅盾《子夜》试图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剖析城市,固然有偏见,但对当时上海各阶层的人生和心态,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和思索.还有张爱玲,从世俗人生的细微之处着眼,对城市特殊群体的人生和人性有着独到见解.相对上海而言,北平仅仅是个商业消费城市,现代工业的程度较低,但也有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中,进退失据.这就是说,现代文学与城市社会基本上持有同步发展的态势.
文学与城市的脱节发端于当代文学,究其原因固然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在新中国主流文学话语的倡导下,前30年当代文学极力回避城市社会.我们习惯于为曾经作为主流话语的传统革命文学理论,贴上极左政治的标签,而忽视其中蕴藏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所谓的民粹主义,原指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俄国.当时一些怀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以人民精英自居,提出到民间去发动农民,推翻沙皇制度,因而有“民粹派”之称.由于在反抗资本主义现代性上,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与民粹主义思想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而现代革命文学深受俄国民粹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极力赞美乡村和推崇农民,试图通过村社乡土性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社会主义.二是崇尚简朴而平等的清贫生活,憎恶尘世浮华和世俗享用,蔑视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重视分配而轻视生产.三是具有强烈的怨恨情绪,而这种破坏性的怨恨来自神圣的人民崇拜及其赎罪愿望,用弗兰克的话说,“它把自己的社会理想作为偶像来崇拜,并赋予了它以统治一切的神圣尊严与权力”.③
新中国的主流文学话语深受民粹主义思想影响,当代文学史在文学分类上基本上不是按照社会生活的空间,而是根据社会生产的行业来进行文学类别的,因而有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和军事题材文学等,却没有城市题材文学.当代文学史的“经典”,除了阐释新中国历史起源的《红旗谱》、《青春之歌》和《红岩》等历史题材创作之外,主要是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如《山乡巨变》、《创业史》及《三里湾》等.即使是表现城市社会,也常常把它作为具有腐蚀性威胁的社会空间.在《青年一代》和《千万不要忘记》这两部影响广泛的60年代电影中,城市似乎成为人性堕落的渊薮,与此相对的乡村和边疆,则是幸福人生和健康生命的福地;至于城市爱情与日常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危险的阶级斗争新动向.直到新时期,当代文学才纠正了对城市社会的偏见,重新接续现代文学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现代文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当代城市文学批判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