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互联网BBS往事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网络管理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互联网BBS往事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网络管理及清华大学及政治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网络管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多年之后,北京大学物理系93级学生吴涛的轶事仍被广为流传.1999年9月17日,他用个人电脑搭了个BBS—一塌糊涂(ytht),“一、塔、湖、图”的谐音,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在当时宽松的网络管理环境下,一塌糊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讨论氛围,其sex版是中国BBS上较早开设的性教育性质的版面,motss和lesbian版是国内BBS最早开设的专门谈论同性恋的版面.
在朦胧的理想主义鼓舞下,一塌糊涂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包容
网络管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一塌糊涂创办两个月后,关天茶舍在天涯开版,首任版主是北大青年教师老冷.“关天”二字出自陈寅恪《挽王静安先生》诗:“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这篇论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92691.html
这最初是一群人文知识分子曲高和寡的精英圈子,老冷的思想倾向,使关天一开始就有谈论世运的怀抱,但尚没有清晰的公共政治的维度.经过一番更迭,2001年,朴素等人出任关天版主,为关天带来了飞跃.相对老冷等人北大学者的头衔,他们更加草根,ID背后的声名也更多地来自于网络.
关天茶舍人气大盛,摩罗、易大旗、李陀、陈村、贺卫方、笑蜀、刘军宁这些学者都成了关天的活跃网友.
9·11事件中,一封名为《今夜,我是美国人》的公开信引起争论,关天茶舍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影响力迅速扩张.
据回忆,在“9·11事件”引发的大讨论中,当时“网络中国”与“媒体中国”是两个断裂的世界,媒体上见不到任何讨论,关天在一夜之间出现大量讨论帖,对此,关天对所有鼓吹和同情恐怖主义的帖子,强硬地全部标以“黑脸”,以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另一方面,版主也坚持不删除任何帖子.几日之内,大批网友涌入关天,关天成为大陆网站讨论“9·11事件”最激烈和自由的地方.
这不仅使关天变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浏览量达到空前的高峰,也使关天向一个新兴的时政论坛转型,“政论”和“时评”成为关天最显赫的文体,这慢慢影响到2001年到2003年出现的网络政论和媒体时评写作的高峰.
知名学者王晓渔说:BBS是我的大学.2000年,他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大学在他眼里更像居委会,那时他的叛逆,还是讨厌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并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但是他本能地热爱网络,热爱那种清新、开放.
“思想的境界”论坛震撼了他.该论坛1999年9月20日创办,由南京大学讲师李永刚独立支撑.崔卫平翻译的《哈维尔文集》,成为“思想的境界”第一份独家发布的大作.余英时、王元化、李慎之、袁伟时、高华、许纪霖、邓晓芒、张承志等学院和民间高手都在该网站有个人文集.
不过,“思想的境界”论坛从生到死,仅仅400天.李永刚选择了主动关站,他坦承:仅以我个人的力量,还远不能成就我理想中的宏大事业,于是有焦灼,于是有恐惧.
1996年,互联网刚在中国起步.23岁的姚博有了第一台电脑,上面有一个144的猫.他找到了让无数人受益的“思想的境界”,还发现了关天茶舍.在网上,他自称“五岳散人”.这个ID后来在网络上下声名鹊起,几乎彻底改变了这个北京胡同青年的人生.
那时,网络还是个扬名立万的场所.不少人的网名,几年后会比身份证上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2002年9月,《法制日报》记者李勇不甘寂寞,以“十年砍柴”的ID加入了关天茶舍.他第一篇有影响的帖子是《农民进城命若鸡》,描述农民工在城里被歧视、被欺负的状态,彼时孙志刚事件还没有发生,收容遣送正是最恶劣的时期,这篇文章跟帖如云,直至管理员不得不锁帖.
青年作家任晓雯曾以“蚊子”的ID担任“世纪沙龙”的版主.她回忆,当年最大的乐趣是看高手过招.“世纪沙龙”当时有两个ID,Snoopy和Garfield,看得出颇有学养,说话风趣灵动.俩人一唱一和,经常会调皮地挑动一下网友神经.版主们好奇了很久:学术圈哪儿冒出来这么两位亦正亦邪的高人呢?——原来,Snoopy是崔卫平,Garfield是小说家李大卫.
2001年,仍然就读于复旦大学的任晓雯,和王晓渔、张闳等人一起,接受“Snoopy阿姨”在网上的邀请,到北京去玩,在她家一住就是十余天.在北京,他们还一起约见了网友莫之许—这人比较傲气,动不动就在论坛里讲哈耶克,特别喜欢拍板砖.
莫之许应聘为《华夏时报》评论部主任时,尚未在任何新闻单位供职过一天.但是,作为一名网络中的跟帖手,他已经在不少论坛留下过足迹.受命组建评论部后,他立刻就试图从网络中招兵买马.
很快,《华夏时报》评论部成了首个网友办报团伙.除西祠“锐思评论”版主安替、中青论坛“麻辣烫”版主黄章晋外,《中国》网刊主编时寒冰、万科论坛“思想评论”版主秋风、西祠胡同“思想的境界”版主柴子文等一干网络活跃人士聚集到了一起,负责《华夏时报》每日两个版面—新闻分析和每日评论,以及社评的撰写和编辑.
匿名社区的论辩风格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无休止的讨论乃至争吵中,一篇篇敏锐、鲜活的文章被炮制了出来.莫之许回忆,11年前,新创的《华夏时报》上,因总编的胆识,得以一连四周连续在头版发出社评,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中国开始出现平面媒体和网络两个不同但又交叉互动的话语空间,无论是内容还是人员,都持续在这两个空间中流动.
对十年砍柴而言,与天涯网友见面、聚会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活动,在和同道朋友交往中,他渐渐忘却了所在官媒中人事的龌龊、环境的沉闷.
他回忆说,天涯在北京的网友,最喜聚会,关天茶舍的聚会,每次都是吵声震天.他首次参加聚会是在大排档吃烧烤,到场的除了秋风、莫之许、五岳散人、陈永苗等人,还有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支柱、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大军.第二次是在一个咖啡馆,听现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讲湖南农民对抗基层政权的调查.
2003年,张大军从关天茶舍网上论坛开始作网下讲座“公民半月谈”,地点在北京三味书屋.十年砍柴记得,北大教授贺卫方主讲那次,其风度、口才、学识吸引了一大帮人从四九城赶来,将会场及外面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网络带来的可能性愈多,空间愈大是个不争的事实.2003年4月,一塌糊涂开设SARS版,那时北京已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SARS版的出现,立即成为了来自各地的网友交换消息的场所.同月,《南方都市报》首先报道了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广州因无暂住证被收容致死一案.公民生活版也顺势在5月初推出了“由孙志刚之死看暂住证制度”在线论坛,发言者正是在10天后上书人大请求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一举成名的北大三博士许志永、滕彪、俞江.
这也给一塌糊涂带来了压力.5月4日,站务发布公告,称由于公民生活和三角地“没有做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决定上述两版暂时只能阅读,不能发表.这次事件后,一塌糊涂设立了观察员这一职务,观察员有直接删除敏感版面文章的权力.
这一年,在关天茶舍,对孙志刚案、湖南教师黄静裸死案、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维权事件的广泛讨论和介入,也使关天的“公民论政”的倾向达到一个高峰.
在“世纪沙龙”上,卢雪松停课事件、王天成告周叶中抄袭案、北大人事改革事件、贺卫方停招硕士生等事件相继成为热点.版主吴冠军回忆称,那两三年,以思想界为范围,世纪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公共平台.
“一塌糊涂”以网络中的言论特区而出名.不过,糊涂站务、清华大学毕业生杨帆认为,当年,这样的“赞誉”反而容易惹祸上身.
杨帆认为,和今天的微博一样,只有商业机器才能承担得起作为言论阵地
网络管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互联网BBS往事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