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中国美学类有关毕业论文网,关于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国美学及理性及经济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国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作者简介:荀(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方向.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中的实用理性精神不仅来源于康德,观照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更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西结合的创新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实用理性,传统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一、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的实用理性由来
“实践理性”这个术语出现于1980年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一文,在此文中李泽厚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理性”这一词汇.在汉语里,它与康德“practicalreason”的中译名“实践理性”相同.为了避免造成混乱,李泽厚之后改用“实用理性”.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这一概念融合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以及儒家强调的行为伦理.
1979年,李泽厚的专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分析了康德的先验论哲学,强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该书研究了康德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为实践理性的提出奠定基础.
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提出孔子以“仁”释“礼”,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用)理性”.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学大体上只是半哲学,所以不重视思辨、逻辑、理论建构等,但是,特别强调理论必须具有实践的和实用的品格.为实用理性的提出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中国美学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精神突出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务实事、戒空谈的经世致用特点,李泽厚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实用理性”,即非常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以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热衷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实用理性精神在孔孟以及其后的儒家学者的思想和言论中多有体现,例如,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隐显的不同,但它始终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
道家的老子、庄子主张“法自然”,他们有不少的辩证法、逻辑学、相对主义的理论论述,与孔孟的实用学说大相径庭,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着重研究“君人南面之术”.他们的弟子研究的黄老刑名之学,实用性也非常强,如关于“名”与“实”的关系,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
印度佛教原本否定现世人生,传入中国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完全否定现世的人生价值,认为人是在现世人生中觉悟成佛的,中国佛教推崇“菩萨行”,认为学佛应先学菩萨,在救助众生中成佛,而“救助众生”显然就是对现世生活的投入,也具有了实用的特质.
中国众多的思想或学派,具体观点虽然各异,但重视现实生活、学以致用则是共同的特点,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和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气质上与康德之主体性哲学暗合,因而也与李泽厚的实践理性精神暗合,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实用理性传统与李泽厚融合马克思实践观、康德先验论哲学形成了某种同构.这正是李泽厚的思想行程由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出于马克思、康德,又
中国美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三、李泽厚的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形象,倾向于直觉感悟,不像西方那样重视思辨、知性分析,因而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和美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但大都互相渗透在一起,美学与历史、文学、哲学等往往浑然一体.有研究者感叹中国传统文化“既无美学这个角度,又对美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因而可以称之为有美无学的美学”.这种“有美无学”的状况得以改观始于王国维.自王国维之后,西方美学不断被介绍、应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蔡元培、胡适、鲁迅、梁实秋等人都为这种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李泽厚继承前人的工作,倡导积极吸取西方的各种现代理论来应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他通过长期深入地研究中国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概念和思路.他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对中国美学的梳理,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参与当代世界文化建设的资质.李泽厚以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典范.他强调既非一味复古,夜郎自大,也不全盘西化,落入西方中心主义.写于1978年的《孔子再评价》如此收尾:“应该站在广阔辽远的历史视野上,站在中国同族真正跨入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明与全世界文明的交溶汇合的前景上,来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仁学结构进行新的研究和探讨.”
(二)闪烁理性光芒的中国智慧
在实用理性注重吸取历史经验以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利益.李泽厚说“我自认为是承续着康德、马克思晚年的step,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来展望下个世纪.”“我的哲学将历史与心理结合起来,从马克思开始,经过康德,进入中国传统,马克思、康德、中国传统在我的哲学中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已非常不同于原来的三者.”
赵士林谈到李泽厚时指出:“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是一位在很难出现哲学家的年代里出现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有类似黑格尔的宏大的历史感,更闪烁着马克思的彻底科学精神.他还是一位思想史家.他在最深的层面上把握了中国人的灵魂、风神、智慧,在他那里可以找到从孔夫子到鲁迅的最真实的思想脉络.”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前期,无论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作为新康德主义者,李泽厚的思维行程,基本是在西方哲学思想资源所提供的文化语境下展开的.直到《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系列论文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建构工作仍在继续,但所需消化,引以为据的思想资源变了,从西方的东西变为民族的东西.”
(三)解放思想的文化开拓
随着李泽厚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李泽厚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下,李泽厚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绝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框架内的学术创
中国美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