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古代“高考落榜者”出路在哪儿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师爷方面有关论文发表,关于古代“高考落榜者”出路在哪儿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师爷及进士及科举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师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子的话能被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那是因为“十年寒窗苦,一朝扬墨香.”“扬墨香”之时,大概是“人生四喜”之一――金榜题名时.
然而,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只有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据《文献通考》:“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二十七人.”所以,能考中进士的,大致相当于现在各省高考前三名.
被录取进士的人,自然不为吃穿发愁,而那些“名落孙山”或做了官又被贬或辞职的读书人,一无体力,二无专业,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龚自珍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我感觉那是相当的精辟,但也很不全面.
“名落孙山”者,比较体面、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师爷”的身份不是考取进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没有政府编制,更不占领导职数,无正常上升空间,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聘用的“幕后参谋”,职责是协助官员参谋处理政务.
古代为何会出现“师爷”这个职业呢?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官员,多是科甲出身,他们学的是“四书五经”,擅长写八股文,少数是没读书、靠“纳银捐官”才走上仕途.一旦要他去征粮收税、审人办案、送往迎来、上报拟稿、下发告示等,脑袋可能是一盆浆糊,考取功名者毕竟凤毛麟角,而那些“名落孙山”者,是读书人中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中有些人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有在“落榜”后被迫“闯荡江湖”积累的宝贵经验,处理这些政事可谓“游刃有余”,正是出任“师爷”的不二人选.
能干上“师爷”,当属“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如果你还是书虫,没有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积累实践经验,相信没哪个官员愿意出钱聘你.尽管“师爷”属于政府的“三无”人员,但毕竟属于官员聘用,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不仅如此,古代科举考试大多没有年龄限制,“师爷”仍有继续参加科举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得以“转正”的机会,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很滋润.比如历史上“绍兴师爷”就如雷贯耳,“无绍不成衙”不仅说明绍兴盛产“师爷”,也反映出“师爷”也确实算是“香饽饽”的职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师爷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学年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8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一般而言,州县官员聘请的大多是有江湖经验的秀才,各省
师爷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增祥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师爷左宗棠,左师爷一句话,总兵大人的乌纱帽就丢了.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在与太平军打仗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使东家转危为安,成为师爷的杰作,深得曾国藩赏识,流传至今犹称美谈.
本文来自:http://www.sxsky.net/wenxue/03027149.html
后来,两位“师爷”华丽转身,左宗棠靠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大军功,李鸿章是凭本事考中了进士,从此逐步成为晚清的肱骨大臣.
其实,在“落榜”的读书人中,能被地方官聘请为“师爷”的比例,比“考中进士为官者”也高不了多少,大多数人不得不走上了龚自珍说的“著述都为稻粱谋”这条路.比如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一批极具声望的才子,既“屡试不第”,又没地当师爷,只好沦为无业游民,他们大多靠写谋生,有的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为百万富翁,但有的依然贫困潦倒.
唐代诗人李邕尽管落榜,但文笔出众,当地及附近州县官衙纷纷拿钱请他写奏折,李邕一生公文800余篇,《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也曾是公文的高手,所得稿费均都不菲.唐代韩愈在落魄岁月,写《平淮西碑》得稿费500匹绢,按现在的物价,相当于20万人民币,而他写的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字价值约132元.
“落榜”的读书人,其中也有很多真才实学者,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发挥失常,也可能是科举舞弊的牺牲品,他们中的有些人,有的成了“知本家”,尽管孔夫子不属落榜之列,但是这种职业的开山鼻祖,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个都收学费,收益不菲.于是,自开科取士以来,“落榜”但有真才实学者纷纷效仿,而有人为了偷懒,无需招三千弟子,选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教,就可丰衣足食.也有的读书不行,也做不了“知本家”,干脆学经商.明朝沈万三、清朝伍秉鉴家族殷实,虽有钱读书,但科举无望,就跟随父辈学经商,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子.伍秉鉴事业巅峰时拥有财富2600万两(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吴思聪荐自《三亚日报》)
师爷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古代“高考落榜者”出路在哪儿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