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方面有关论文范例,与泥瓦工成了地名专家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地理知识方面有关论文答辩,关于泥瓦工成了地名专家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理知识及地名及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理知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潜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天赋,它是上天埋在我们生命里的金矿.如果你能找到它,尽可能地发掘它,成功就只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坐落在北京二龙路上的中国地名研究所,是中国地名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机构.研究所里,有这样一位“高人”:他不仅能连续不断地背出全世界9000多个地名,而且对各地的常住人口、交通状况、名胜古迹和土特产品都门儿清,是目前地名记忆数量方面的基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位“高人”叫刘仁军,今年23岁.两年前还是一个靠在基建工地做苦力为生的泥瓦匠.
这个打工仔是怎么成为这家著名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的他到底有何德何能,令中国权威的地名研究机构要聘请他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天天摆弄地图册,他被乡邻当成了疯子
刘仁军1979年出生在南京市江宁县(现改为江宁区)横溪镇上庄村.很小的时候,,刘仁军就发现自己记忆力超群,老师讲过的课,他不用复习,第二天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记忆力好,刘仁军读起书来便漫不经心,经常偷懒,上课之外他几乎不碰书本.因为成绩一直不错,老师也不去管他.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仁军10岁的时候.那年,他正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开了《小学地理》这门课程.一拿到课本,刘仁军就翻了起来,他想弄清楚自己的家乡江宁县是在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在课本上找了大半天之后,刘仁军不仅搞明白了江宁县的地理位置是在长江以南,还了解到了许多与江宁县有关的知识.这之后,他便对地理课本着了迷,上其他课的时候,他也偷偷地看自己的地理书.
由于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地理这门课程上,导致刘仁军其他科目的成绩直线下降.初中毕业时,刘仁军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只勉强上了一所职业高中.
然而,刘仁军只在那所职高读了半年书就退学了.他觉得在职高学不到东西,念下去只会浪费家里的钱.于是,1994年,刘仁军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刘家地少人多,没多少事可做.刘仁军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就关在屋子里摆弄他的地图.父母见他“游手好闲”,便给他找了个师傅,让刘仁军去学做瓦工.刘仁军知道,在农村不学门手艺,是会被人耻笑的.于是,他很不情愿地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做了一名整天跟泥水打交道的学徒工.也许是天生就不喜欢做砖瓦活,刘仁军才干了几天就对这行失去丁兴趣.这之后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月顶多去学个七八天,其余的时间就猫在家里看他的地理书.
与做砖瓦工的极端厌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仁军对地理知识却兴趣盎然.他特意跑到镇上买了世界政区和中国政区的挂图,将它们先贴在硬纸板上,然后用剪刀按国界和省界一一剪开,制成一副类似扑克样的纸牌.刘仁军喜欢把这些“纸牌”弄乱,然后随便抽出一张让自己说出这是哪个国家哪个省――这样的游戏,刘仁军乐此不疲.
那会儿,他压根儿也没想到基尼斯世界纪录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一头扎到地图里,完全是出于浓厚的兴趣.认清了图后,刘仁军便开始记起了地名.先是记中国600多个大中城市和世界所有的首都、首府的名称;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从东北开始,接着是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长扛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各省、西南各省、青藏地区、新疆自治区、北部内陆各省,他先背地级市再背县级市,然后再背县、自治县、旗等
不仅如此,每个星期刘仁军都要骑44公里的车,到南京市区的新华书店去抄资料,通常一抄就是一整天.就这样,刘仁军的地理知识大有长进.到1996年底时,他对中国所有的市、县已经烂熟于胸.
然而,与此同时,因为极度“不务正业”,刘仁军被街坊邻居当成了“疯子,,’,附近的村民们只要教育子女,就会拿他当作“不学好”的坏典型.刘仁军的父母也极其不理解他,他们多次劝他放弃这些地图,踏踏实实地去做些事情.、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只好采取了极端的做法:趁刘仁军不在家,把他整理的资料全给烧了.
这件事让刘仁军很伤心,他认为在这榉的环境里再待下去,自己真的要变成疯子了.他必须离开!
于是,1997年春节刚过,18岁的刘仁军便跟着村里的建筑队,来到邻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了一名建筑工.工地上的生活是极其枯燥的,早上6点起床,7点开工,晚上6点收工,周而复始,毫无变化.一天中惟一让他放松和欣慰的是收工后的那几个小时,因为只有在那时,他才可以旁若无人地遨游在他的地理世界里.
由于他住的工棚环境太嘈杂了,工友们喝酒、打牌、聊天的声音让他的思想怎么也集中不起来,这让刘仁军非常痛苦.不久,他发现收工后的工地上非常安静,而且整个夜晚都有探照灯长明不熄,是个不错的学习场所,于是便果断地“移师”工地.就在那盏探照灯下,刘仁军开始了幸福的神游:忽而是东半球,忽而是西半球,忽而是亚洲,忽而是美洲等他反反复复地翻着一本中国地图册和一本世界地图册,越看越有意思.碰上工地歇工的时候,刘仁军便会带足一天的干粮和水,赶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南京市图书馆,一直待到晚上七点关门等
由于刘仁军不合群,一有空就抱着本地图册看,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工友们都认为他脑筋有问题,经常背着他说三道四.对这些闲话,刘仁军从来不去理会.至于这些地理知识会有多大的用处,刘仁军也从不去想.他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既然自己的兴趣在这方面,就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
本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317335.html
人间蒸发五个月,“绝活”打破基尼斯纪录
刘仁军真正明白地理知识的价值是在1998年夏天.
这年8月的一天,他在图书馆抄书的时候,很偶然地从一张《扬子晚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的是江苏淮阴有一个叫张元鼎的人,用了3小时50分背出了4810个地名,得到了上海基尼斯总部的认证,获得了1998年度基尼斯中外地名记忆数量方面的世界之最.看到这则消息,刘仁军兴奋极了.
他想:记4810个地名就破了世界纪录,自己已经能背5000多个地名了,岂不是可以破新的纪录看来这个世界之最也不是很难,咱也可以冲击一下!
从那以后,刘仁军花在记地名上的工夫就比以前更多了.到了1999年10月,他觉得冲击基尼斯纪录的时机比较成熟了,便毅然辞了工作,离开了建筑队.由于怕被家人和邻居们的唾沫淹死,刘仁军没有回家,而是在南京郊区租了一间农民屋,打算在那里再花几个月时间巩固一下自己的地理知识.
就这样,刘仁军搞起了“人间蒸发”.他把自己关在那间租来的小屋里,墓本上足不出产,饿了就花几块钱到外面买点吃的.
到了2000年2月,他已对中国所有市县和外国重要城镇及常住人口、交通状况、名胜古迹、土特产品等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了,甚至连专业人员都很少涉及的地名读音他都进行了一番精心梳理.比如,他发现同样一个“乐”字,四川的乐山市的“乐”字为普通话读音,念“l色”:温州下辖的乐清市中的“乐”字则念“yum",为普通话中的多音字,而河北的乐亭的“乐”则念“lao",是地方多音字.刘仁军还发现,相同的字在不同的省又有不同的读音.如河南,“荥阳市”的“荥”字念xing,同样的字在四川“荥经县”中则念ying.还有陕西的吴堡县的“堡”念bu,江西铅山县的“铅”念yan,属读音方面的多音字.再诸如生僻字:安徽黟县的“黟”字念yi,歙县的“歙”念she,山西隰县的“隰”念x(.这些东西,如果不感兴趣,一般人是很难弄清楚的,许多都得靠翻当地的地名志才能弄明白.于是,,胸有成竹的刘仁军便试着给上海基尼斯总部打,询问申请事宜.对方告诉他申报的大致程序是:先请当地大学地理系的教师考证,看看他
地理知识方面有关论文范例,与泥瓦工成了地名专家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