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译者的注释意识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外语教学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译者的注释意识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外语教学及注释及译者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外语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作者简介:余鸿(1984―),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硕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注释作为一种辅助翻译手段,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译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注释意识.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作为注释研究的载体,结合实例说明译者的注释意识与其翻译目的是息息相关的,并分析译者是如何运用文内注释和文外注释两种形式,恰到好处地加注,以帮助实现其翻译目的的.
这篇论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333803.html
关 键 词:注释,注释意识,浮生六记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X(2011)04-0000-02
译者要有注释意识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不仅包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但由于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面临用常见的翻译技巧无法解决的翻译障碍,这就决定
外语教学方面论文范文集
注释意识取决于其翻译目的
注释即“译者添加到翻译文本中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Delisleetal,2004:145).但是,对于译者来说,要准确判定何谓有用的内容绝非易事.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熟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一方面,译者要用心体会原文作者用语的意图,并准确把握源语文化以确保对源语语言的文化现象作出准确的解释;另一方面,译者还要照顾译文读者理解的需要,了解译入语文化以保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总而言之,就是要“完整地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林煌天,1997:845),“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以及文体风格”(曹明伦,2007,86),这正是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翻译家曹明伦(2007,86)认为,“译者的注释意识取决于译者对翻译目的之认识”.“由于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习俗或宗教背景之不同,尽管我们对某句话或者某段文字的翻译已经做到了意义相近,语义相仿,文体相当,风格相似,但就局部而言,仍然不够实现翻译的目的,换言之,仍然没法让译文读者真正读懂译文.”(2007,87)这个时候,译者的注释意识就应该油然而生了.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外语教学的文章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3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注释意识的实现――以《浮生六记》为例
注释的方法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这不仅体现了他完美再现原文语言内容,思想内容以及审美内容的意愿,同时也反映了他为译文读者扫除文化障碍,并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因此笔者选择《浮生六记》作为注释的研究载体.
林氏采用的注释形式比较随意,文内注释和文外注释兼而有之.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涉及了大量历史背景,文化风俗方面的问题,如果直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读来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如果一律用归化的手段处理,又造成了意境的损失,文化的缺省.文内注释刚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既不影响原文的含义和美感的传达,又能达到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其文内注释主要用括号表示.且看下面例子:
1.倩绘一像,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等
ItwasapictureoftheOldManholding,inonehand,aredsilkthread[forthepurposeofbindingtogethertheheartsofallcouples]and,intheother,awalking-stickwiththeBookofMatrimonysuspendedfromit.(P49)
月下老人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中国读者自然明白“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含义,而西方读者却不一定知道月老这位专司婚姻之神系红绳以缔结姻缘的神话故事.通过对红丝的补充解释,即使是对中国文化无任何研究的读者,也能顺利解读译文,吸收这一文化意象.
2.钟磬时闻thesoundsofbellsandching[musicalstone]ingtothetravelersearsintermittently.(p225)
同样,简单两个词的注释让西方读者明白“磬”乃石制的打击乐器,文化障碍得以扫除,意义自然明了.
林语堂的文外注释多以脚注形式出现,主要为读者提供文化概念的解释和历史背景的介绍.文外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出发文化的知识,并有利于引进外来语;读者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的真空点,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王东风,2000:28)且看下面例子:
3.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呼“三太太”.
Iwasbornthethirdsonofmyfamily,althoughtheeldest,hencetheyusedtocallYün“sanniang”athome,butthiswaslaterchangedinto“santaitai.”(后加脚注:”San”means“numberthree.”Themeaningof“niang”and“taitai”varieswithlocalusage,butgenerally“niang”referstoayoungmarriedwomaninabighousehold,while“taitai”suggeststhemistressofanindependenthome.)(p125)
林语堂在脚注中不惜笔墨,仔细区分了三娘和三太太的差别,力图真实完整地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传真”(孙致礼,1999:62)实在难能可贵,不仅起到了引导读者,提升读者的作用,也最大程度地传递的文化内涵.而且,由于注释是正文以外的附加内容,并未侵犯译文的主导地位,维持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原貌,这也体现了林语堂对原文作者以及文本的尊重.
4.始则折桂催花,继而每人一令,二鼓始罢.
Atfirstweplayedagamewithtwistofcassia,andlatereachonewasrequiredtodrinkoneround,andwedidnotbreakuptilltenoclockinthenight.(后加脚注:Thisisagamesimilarto“GoingtoJerusalem.”Atwigofcassiablossomswaspassedaroundfromhandtohandaslongasthebeatofdrumcontinued.Theonefoundwiththetwiginhishandwhenthedrumstoppedbeatingwasrequiredtodrink.)(p281)
林语堂巧妙地将“折桂催花”这种古老的酒令游戏与西方文化中的游戏“GoingtoJerusalem”进行类比,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替西方读者扫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障碍,使其对“折桂催花”的涵义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接着,林氏再辅以解释性的语句对该游戏加以详细
外语教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译者的注释意识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