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文艺作品符号表达的暧昧性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摘要怎么写,关于文艺作品符号表达的暧昧性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播学及意义及符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播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2299;剧的纯爱意义,但还是有“世道这么乱,整这么纯给谁看”的评论,认为该剧没有现实意义.张艺谋说,虽然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但该片的目标观众还是80后、90后新一代年轻人,他希望这部电影的爱情能对他们有所触动,能触动到他们的爱情观、婚姻观.⑥由此可见,导演拍这部影片不只为了歌颂、缅怀那个时代的爱情,不只为让观众感动一下就可以了,更注重其对当下的教育意义.他曾说过,明确了该片的社会缺失很重要.当下大众对纯爱的忽视和遗忘,这是此片产生并存在的最重要理由.
美国电影理论家汉德森在其论文《<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中指出:“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时代.”意指理解一部影片的意义,依据重点不在于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而在于影片制作、发行的年代.影片要传达的是那个年生的故事的精神对当下的意义.关于创作者的这一意指,大众中很少有人能领会.即使不少观众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但他们也仅停留在感动层面,属于感性认识层面.当然,一般电影研究者能把握到导演这一“良苦用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认为《山》剧是“回应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三)潜层意义需潜心领悟
“张艺谋拍过轰轰烈烈的作品,现在取舍之后,他找到一种淡雅的、表面平静、内在深入的作品.”此语不仅说出了《山》剧内容上的风格,更道出了张艺谋关于该剧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山》剧美术说,导演在拍片中经常对他们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类的.作为第五代有影响力的导演,张艺谋已进入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山》剧情节简洁,画面简练,从拍摄到剪辑,从影像到音响,都以简单为理念,而这一切背后又隐含着大大的不简单,掩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与寓意.关于这一点,更需要受众主体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也认为,接收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受众群体、社会环境等对讯息的接收都有影响.⑦《山》剧观众年龄、地域、人生阅历等不一,对这一层次的理解当然不一.
影片大背景是“文革”时期,“文革”几乎是政治高压、迫害的代名词,但影片中几乎没有如批斗大会那样的经典表达镜头.这是张艺谋比较艺术的处理手段.该片拍摄剧本编剧说,“这就是考虑把社会压力集中在两个母亲(静秋母亲和魏红母亲)身上”.一方面由于电影时间空间所限,另一方面不落窠臼,从亲情的角度且将压力化到内心表达,可以起到更有力的效果.如静秋与老三隔河相拥前还四处望了下,这一动作对环境压力的揭示比单纯的外人指指点点更深刻.这一表达手法与以蜜蜂追着马蹄飞舞表达“踏青归来马蹄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大部分为灰色调,但最后在山楂树那儿亮起来.对此,该片拍摄剧本编剧说:“意思是,一个时代是可以终结的,但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某种真情肯定不会终结,所以人类才会延续到今天.”诸如此类的“无言”符号影片中有不少,即使为片长限制和叙事圆满而使用的字幕也有寓意深刻的地方.如后面字幕中,有这样的内容,虽然山楂树所在地成了库区,但静秋相信山楂会在水中开花.山楂树本生于土长于土,水土是两个世界,相信山楂树在水中会开花暗示了山楂树代表的那种精神之花可以盛开在那个年代,也可以盛开在这个时代.
综上,《山》剧所引起的争议从符号学方面分析有符号本身原因也有创作主体与受众主体差异原因,无论何种原因,这些争议对创作者更好地实现符号对意义的表达有程度不一的借鉴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观众的争议这一符号也携带了有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2页
[2]tieba.省略/fkz等于917616216
[3]郝朴宁李丽著《现代影像理论的文化阐释》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36页
[4]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3页
[5]法罗兰•,巴特著《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93页
[6]《大众电影》2010.18总第892期第27页
[7]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67页
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文艺作品符号表达的暧昧性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