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荒原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艾略特的《荒原》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荒原有关发表论文,关于艾略特的《荒原》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荒原及英语教学法及象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荒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艾略特晦涩用典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1948年因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的杰作.本文将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以及象征手法方面入手,分析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主题内涵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一内容晦涩难解

《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然而,《荒原》的晦涩费解也是尽人皆知的.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引用了五种外语,如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希腊语和法语,涉及的文学著作及故事多达56种.这首诗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懂.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但是读者在研读过注释之后,发现这些注释也并不好理解,人们希望诗人能给他的注释再作注释.当时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评论家,也都认为这首诗根本无法看懂.许多报刊横加批评,那么,《荒原》为何如此晦涩难懂呢

第一、因为作者故意省略了一些读者阅读时习惯去寻找的东西,结果读者不知所云,但是仍然绞尽脑汁,亲自寻找作者省去的部分,揣想那些文字中不存在,作家也没有暗示的意义,而这正是诗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艾略特曾在多篇文论中提出一种当时非常新颖的观点:表现当代文明的诗歌应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现代文化“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精微的感知力,必然引起多样而复杂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诗歌语言能表达诗人的意念,“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他的诗采用复杂的象征性语言、精雕细刻的语言技巧和广博的隐喻,使读者在许多地方感到迷惑不解.

第三、作为现代派诗人,艾略特试图展现现代人内心世界中的困惑与混乱.诗人在语言的时间概念、事件的场景、地点和上下文逻辑关系上常出现跳跃,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例如,在《荒原》的第133―142行中,至少有三种声音,正在交谈的两位妇女的说话和饭店主人的催促声.诗句不仅在语法时态上跳跃,而且在语法上也出现了省略等变异.

Thehotwateratten.

Andifitrains,aclosedcaratfour.

Andweshallplayagameofchess,

Pressinglidlesseyesandwaitingforaknockuponthedoor.

这三个英文句子不仅时态跳跃,而且已违反正常的语法规则,缺少主语和谓语动词.诗人运用语法结构上的变异,目的就是为了更直接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变化,这样的技巧也是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诗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中,他解释了这个观点:“难懂是由于作者省略了读者习惯于寻找的某些东西而造成的,因此,读者便感到困惑不解,四处搜寻诗中略去的东西.”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荒原》的解读和论争一直没有停息过,最后,就连诗人艾略特也宣称:“这首诗本来就没有什么构架.”他甚至说,“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他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了许多新途径,诸如零散片断的组装和拼贴,神话与现实的糅合,超越时空的奇特想象,新颖突兀、直感强烈的象征性意象等,都为该诗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二大量引用典故

艾略特《荒原》一诗中在大量使用典故深化诗歌主题,表现诗歌内涵意义方面显示了奇妙的作用.他的用典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他自己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应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及,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顺序来表达意义.在《荒原》一诗中,艾略特在84次处应用了用典技巧,涉及8个不同国家的55个作家,采用了6种语言,用典的文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小说、诗歌、戏剧、神话故事、歌曲等等.他试图要在一个文学与文化的广阔而又纵深的语境中去沉思人类的存在状态.很多人用典不过是在卖弄学问,但艾略特有所不同,他用典主要是为了强化诗的效果.他引用典故使诗歌的每一层面都具有理性深度,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广,体现出一种深邃和张力.如: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生犹死的荒芜景象,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紧接着诗人便从荒原引出了荒芜了的记忆和欲望,败落的贵族玛丽自我陶醉却又无可奈何地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接着诗人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等,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抽芽了吗等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第五部分则以耶稣的殉难和复活为开端.东欧、耶路撒冷、雅典等历史名城都在崩溃,而“凶险之堂”是寻求圣杯的必经之地,公鸡的啼叫驱散了邪恶阴暗,接着“雷霆的话”告诉人们拯救之道是施予、慈悲、克制.这一段用典繁复,涉及圣经、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英国民歌以及多部欧洲文学作品.在《荒原》中,艾略特一方面强调由于缺乏信仰,精神贫乏而让现代社会成为一片荒原,但同时他又通过《雷霆的话》着重指出人类仍有救赎的希望,存在着复活与精神复苏的可能性.在艾略特看来,缺乏意义的生存犹如死亡,而有意义的牺牲正是新生的序曲.艾略特大量使用典故的

1 2

荒原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艾略特的《荒原》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韩语文学论文

青年文学家论文发表

文学方面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提纲

英美文学研究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

语文学科的论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硕士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

doc下载 下载艾略特的《荒原》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