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大学生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心理学及理想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这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wenxue/03034280.html

三、动机路径――积极调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4.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和维持和调整行为的功能.由此可知,只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生就会产生接受教育的动机,这个动机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身发展设定目标,并为之自觉地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自我教育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其主观能动性8,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受教育的动机形成,就有利于将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转化为其自己个人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树立自己的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加强励志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

四、角色路径――强化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

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一定的道德环境中8.人们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就理想信念而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的期待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重任,觉知自己的责任.

五、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路径――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

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或是理想信念的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8如大学生总存在的“言行不一致”、“虎头蛇尾”等现象,就是知情意行不平衡的表现.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使四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在认知上,要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当代大学生应当确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此外,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要使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在情感和意志上,要培养大学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理想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或失败.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要在实践行为上引导大学生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

2、潘陆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54~155

3、陈相光.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J].社科纵横,2011,(3):19~21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0.321

5、吴丹,刘金如.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3~14

6、高策,姚雅欣.在“科学万能”与“菲薄科学”之间――来自梁启超的科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5,(2):39~43

7、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0.111

8、杨敏生,许国彬.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策略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44~46

1 2

大学生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

文学人物论文

文学论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文学硕士专业

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语文学习论文

英语论文 文学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自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