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大学学报有关论文范文,与太康文章建安骨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学报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太康文章建安骨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学报及古诗赏析及建安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学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20;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厄,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群胡数万,周匝四州,动足遇掠,开目睹寇.”{17}战乱中,刘琨的父母也被敌人所害.晋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刘琨因故被盟友段匹所拘,《重赠卢谌诗》便作于此时,不久被段所杀.

从创作主体即诗人自身情况来说.钟嵘《诗品》评论刘琨“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辞”{18}.刘琨在《答卢谌书》中提到“自顷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具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19}.这种遭离乱、罹厄运后的忧愤悲哀是刘琨作诗的一种基本心境.但这种心境并非是刘琨所独有,乱世中朝不保夕的忧虑、破国亡家的凄凉,是当时大多数人共同的心理体验,并不足以使刘琨诗中独具有“清拔之气”.我认为,使得刘琨在晋末诗坛上独树一帜、彰显建安风骨的,是其身上的一股志在天下的英雄气.

历来人们对刘琨的人格评价都很高,但几乎所有的评价都在集中褒扬他对晋室的忠贞,认为他北上抗胡是为了“兴复晋室”.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刘中山集题辞》中说:“夫汉贼不灭,诸葛出师,二圣未还,武穆鞠旅.二臣忠贞,表悬天壤,上下其间,中有越石.

关于太康文章建安骨的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学报有关论文范文
221;{20}把刘琨的忠贞上升到与诸葛亮、岳飞等同的地位,未免有些过度拔高了,当然这与评论者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我认为刘琨是个乱世中志在天下的英雄,至于是否是晋室的忠臣,则至少是有疑点的.首先一点是其缺乏效忠的对象.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进而废惠帝自称皇帝,之后齐王司马、长沙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等人先后篡权专政.形式上取得最后胜利的司马越,本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孙,对于正统的宗法制而言,其专权的行为本身就是叛乱.更何况司马越专权后不久晋惠帝“因食饼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21},越又立司马炽为怀帝.这种废帝、立帝、弑君的行为与董卓、曹操有何相异?刘琨出任并州刺史恰恰是接受了司马越的举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代表真正的晋室,刘琨在向谁效忠?再者,刘琨对效忠之心并不重视.忠诚最讲求从一而终,即一旦选择了跟随的主人,无论主人贤愚,都要矢志不渝,就如屈原之于怀王.而在刘琨的观念中,“良禽择木而栖”的思想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其留下不多的诗文中,诸如“有鸟翻飞,不遑休息.匪桐不栖,匪竹不食”(《答卢谌诗》)、“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德专玩于隋掌”{22}(《答卢谌书》)等多次出现.不论“和氏璧”是赞美卢谌还是夫子自道,至少能说明,刘琨对于因主不贤德或自己的才能没有机会充分施展而改换门庭的做法表示理解.刘琨自己的行为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八王之乱中,当晋室屈指可数的大忠臣嵇绍在乱军中为了保护晋惠帝血溅帝衣、效死君前时,刘琨兄弟正效力在司马诸王的军队中,并且先后追随了四个司马姓诸侯(赵王伦、齐王、范阳王、东海王越),积极投身到这场动乱中,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晋少贞臣”,他认为“赵王伦之篡,乐广素号玄虚,乃奉玺绶劝进,而琨则为伦所信用,晋少贞臣如此”{23}.另外,刘琨有建功之志.刘琨生在乱世,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雄心.《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今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2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两个不甘平庸、想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热血青年的豪杰之语.但从中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立志报国”的决心,中夜荒鸡鸣,本是兵戈之象、乱世之兆,“世乱识忠良”不错,但真正的忠贞之士会渴望“世乱”来彰显自己的忠贞吗?但《晋书》卷六十二后的“史臣曰”中因此将祖逖定位“贪乱者”也不尽然.其实,这种建盖世之功、留名后世的志向不应该只用道德或政治标准去衡量,而应当视为魏晋人丰沛人格力量的表现,是人对于自己存在价值的审视,是证实自己能力的强烈愿望.他们不愿“己没世而名不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而这个“贾者”是谁却并不重要,只要能赏识自己,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就行,当然,“贾者”也可以是自己.

我认为,将刘琨拘泥地视为晋室的忠贞之士,并不利于体会其从内心生发出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也就不利于感受当这种愿望遭受毁灭时,他在诗中展现的愤懑与绝望.《重赠卢谌诗》据《晋书》本传记载作于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刘琨为段匹所拘之时.“琨诗托意非常,摅畅幽愤,远想张、陈,感鸿门、白登之事,用以激谌.谌素无奇略,以常词酬和,殊乖琨心.重以诗赠之.乃谓琨曰:‘前篇帝王大志,非人臣所言.’”{25}史书的这段记载不甚清楚,引发许多争议,最突出的是刘、卢赠答诗顺序与归属的问题,对此前人已多有论述,不再赘言.{26}除此还有一些疑点.首先,刘琨所托的“非常之意”究竟为何意?二是,诗中用了许多典故,为何史书特别点出张良、陈平临危救主二典?三是,作为刘琨的亲戚、朋友、僚属,对刘琨心志非常了解的卢谌何以说出“前篇帝王大志,非人臣所言”的话来.张玉谷《古诗赏析》中认为刘琨作此诗“语似自嘲,而意则讽卢,当早树功”{27},这种说法稍显牵强,还有解释称“刘琨赠诗意在激励卢谌不要灰心丧气,虽晋室岌岌可危,但要向陈平、张良那样忠心辅佐晋帝,现在需要晋之五贤、齐之管仲这样的人才,决不能去计较一些小事”{28},还有的解释认为“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是刘琨自己立志要“匡复晋室”,也有认为“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是劝告卢谌不要因为自己的死与段匹有隙,而要继续与段合作,共同辅佐晋室.这些解释都是建立在将刘琨定义为晋室忠贞之臣的基础之上.这是非常崇高的人格境界,但应该不是刘琨的本意.如果是想激励卢谌,“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结尾未免太悲观了,连刘琨这样的“百炼钢”都“化为绕指柔”了,怎么能指望“禀性短弱”(卢谌《赠刘琨诗并书》)的卢谌去“兴复晋室”呢?这拳拳报国之心,卢谌所谓“帝王大志”又从何而来呢?我认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的解释最为合理“鸿门、白登,翼脱己患难之中,重耳、小白欲与匹同奖王室,比迹桓、文,不以幽小嫌为辱,望谌以此意答匹,披沥死争,必能见悟也.”{29}即希望卢谌向段匹求情,救他出危难.以张、陈喻卢,就等于把自己看成了刘邦,且比迹桓、文,“帝王之志”由此可见.一个昔日志在天下的“百炼钢”似的英雄,如今壮志未酬,竟被盟友所拘,沦落到需要写诗哀怜求救的地步,内心的压抑、痛苦、凄凉,对世道人生的愤懑与绝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这种郁积情感发泄在诗中的感染力,恐怕要比忠臣临终前的谆谆教诲强得多.结合刘琨在并州建立自己的武装、与王浚争冀州、不南下觐见坚持北上抗胡、展桓、文之姿等一系列事件,也许刘琨所谓的“匡复晋室”与刘备的“兴复汉室”一样,是一个聚拢人心的旗帜与口号,只可惜&

1 2 3 4

大学学报有关论文范文,与太康文章建安骨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学习心得

比较文学论文选题

英文学术论文

汉语言文学主要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

有关文学的论文

文学翻译论文

汉语言文学 自考本科

英语文学赏析论文

日语文学论文

doc下载 下载太康文章建安骨(2)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