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漫国文与国学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通识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漫国文与国学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通识教育及大学生及教师节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通识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展社会资本,这个社会资本是看不见的.不能以浅短的目光看待我们教育的效果,最佳的教育不能以美元来衡量.有的教授认为,不能只重视经济资本,还要发展文化人.这就要考虑文化传承、心灵积习.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还要培育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等.要培育公众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参与政治,批评当下,指引未来,为社会提供价值指导.再来看看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六或七门政治课共十四或十六学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一门课六学分,共二十或二十二学分.以上课程的实际效果甚差(计算机只要会用就行了,学生们可无师自通),建议从以上课中匀出十或十二个必修学分,用来上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我国各大学现在也在推行通识教育.有的大学一下开出二百多门课.通识教育不是课开得越多越好,在诸多通识课中,要形成核心课程,建议学习《四书》等数种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和一种西方文化的经典并作为核心课程(绝不要用中西文化概论之类的课程来代替).所有大学生都应修一门《
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中的问题是人文学科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缺失.我们一定要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文科本身的最大的弊病是,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或断代史、专史)的模式.对此,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们学一点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断代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所有课程统统如此,不直接读一些东西方文学、史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那就有很大的缺憾,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概论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和不相信师生们能读懂、能分析与理解原著经典为前提的.概论、通论、原理、通史、专史等是一些专家们嚼过的馍,以此硬性地、填鸭式地喂养学生,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思想的能力,只会人云亦云.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所获益的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关身心修养.
我国大陆各大学的中文系与台湾地区各大学的中文系(或国文系)的差距是,后者继承了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的传统,以古文字、古文献为基础,以经、史、子、集为教学与研究的内容,而前者则反是,不重视古文字、古文献、古思想,只偏重于集部(甚至只是现当代小说),愈来愈狭隘,影响了几代师生的训练与师资的培养.
不论是国学还是人文学还是自然科学的教育,课程设置是一回事,怎么讲课又是另一回事.课讲得好不好,不在外在形式,而在于教师有没有学问根底,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讲课方法.课程排定后,讲什么,怎么讲,考什么,怎么考,是教师的自由,千万不要用那些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加以限制.面对同一课程或文献资料,应允许由具有不同见解的老师来讲,也应允许学生来批评,提倡师生间的自由讨论,交流互动,启发学生有所见,有所得,即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以意逆志”,“掘井及泉”,“深造而自得之”云云.
我还是认为读书,特别是读一点古书,比看电视、比去娱乐场所、甚至比上网更有收益,更有意义,更有涵咏.我还是提倡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咏,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讲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小人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说,人与他物、人与禽兽的差别其实很小很小,君子保留了这一界限,而小人却抹杀了这一区别.
我们提倡博雅教育与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通过《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来培养社会精英,也提升民间的品位,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担当意识,以“天命在我”“天生德于予”的自觉,一身系斯文传续的使命,同时,也有“吾与点也”之叹.其实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从事军政外交的志向,孔子并非不认同,相反,他总是鼓励弟子有外王事功之实践与建树,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中,孔子独独默许曾点的优游涵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这种生活意境的人是读不懂“吾与点也”章的.曾点在这场对话中表现了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意境,其志趣的特出、独到,使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可见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之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人有别于禽兽,自不待言.不惟如此,人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动物,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的动物,尤其是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和美感的动物,这就需要涵养.要有所养,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五经四书.
本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42322.html
我们传统的心性论是一富矿,可以开采发掘的资源甚多.即使是朱子的心性论,其实也不是那么面目可憎,相反非常有亲切意味.朱子诚然强调“天理”对于“人欲”的控制与调整,但主要是指的内在性的调控,不是外在强加.“情”需要节制,并非中国哲学家的专利,古今中外大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没有不讲导情、节情的,“情”之泛滥总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性发展,讲和谐社会,这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表达的是“天、地、人、物、我”整体和谐的智慧:无论是类的人、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与有形有限的世界,与天地万物,可以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这些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但仁者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程颢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元无分别.《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上)这当然是一种超越的理境,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这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共生共存的意识
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漫国文与国学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