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学相关论文范例,与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艺学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学及语言学及文学批评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40;运动之中,并用语言固定下来的社会思想史.”只不过,他将对文学的历史文化批评扩大地运用到了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上,运用到了对各民族文学及其样式之起源的比较研究上,以给出一个所谓“总体文学”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他的巨著《历史诗学》(1870―1906)就是其理论体系的集中表述.维谢洛夫斯基未能最终完成的《历史诗学》一书,由他的学生日尔蒙斯基于1940年整理出版之后,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学院派中各个派别的影响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呈现出某种综合、交叉影响的局面.其实,学院派中四大学派原本就是相互渗透的,它们虽然关注的中心问题有所不同,但在视文学为社会思想史的构成,注重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的这一基本立场却是相近的,各个派别代表人物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比如,维谢洛夫斯基就是布斯拉耶夫的学生,波捷勃尼亚曾是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的老师,曾三次出任莫斯科大学校长的吉洪拉沃夫与在该校学习、工作过的许多学院派学者都有过较深的交往.自身的构成原本就很复杂、多元的学院派批评,其影响自然也会是多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学院派批评传统继承者的名单中看到一些似乎相距很远的不同学者.比如,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受到过学院派的强大影响,被卢那察尔斯基誉为在使“经院文艺学接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面”有过“重大功绩”的萨库林,就曾是吉洪拉沃夫的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的作者在书中甚至辟出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论述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与俄国文学科学中学院派的关系,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院派(即学院派――引者按)文艺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联系问题具有严肃的历史意义.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具体地认识我国文学科学史中,包括苏联文艺学产生年代中的某些现象.”再比如,20世纪下半期俄罗斯文艺学中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巴赫金,也被视为历史诗学的传人.巴赫金从对经典作家的诗学研究入手,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1963)中提出“复调小说”理论,揭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和作者之间、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复杂的“多声部”关系,从体裁发展史的角度丰富了小说美学.接着,他又从其复调理论出发,将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性”推而广之,提出所谓“大对话”概念,实际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方式、人与历史的所有关系都包括了进去.在《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1965)中,巴赫金又提出了他的另一个著名概念――狂欢化,通过对民间的笑文化和狂欢化文化现象的研究,来解决文学和狂欢的关系,乃至文学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可以感觉到,巴赫金所采用的主要是历史诗学的研究方法,只不过,他更注重发掘历史诗学中的文化层面.巴赫金的例子告诉我们,历史诗学是在20世纪得到最多继承、也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种学院派批评.
俄国学院派批评传统对于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而言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从广义上说,在学院派批评于19世纪中期兴起之前,俄国的文学和批评虽已十分繁荣,但科学意义上的文艺学似尚未形成,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批评更多的着眼于作家作品的评论和解读,而较少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文艺学的理论思考,从学院派批评开始,真正的俄国文艺学被建立起来,文学从此被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来对待.从狭义上说,俄国学院派学者用自然科学家的态度面对文学,他们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中大胆设论,小心求证,在收集资料时耐心细致,在具体分析时专心致志,他们的研究工作始终洋溢着自由的科学精神和开明的学术民主意识.
六、苏联解体前后的后现代文学思潮
苏联解体之后有人曾称,后现代文学思潮可能会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主导力量,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无疑成了世界上最适宜后现代思潮发展的土壤,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颠覆传统、解构秩序、重估价值等理论主张,在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都有了令世人瞠目结舌的具体“实践”.可如今看来,这个颇为合乎逻辑的估计,至少在两个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并不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才出现的,与其说它是苏联解体的结果,不如说它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后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形成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的出现比在西方要晚,这是因为,在苏维埃社会,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俄罗斯文化与整个西方文化之间因而出现了某种疏远和隔离,不过让人惊讶的是,“不熟悉西方后结构主义和后弗洛伊德主义著作的俄国作者们,却与国外的后现代主义者们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是,相对于西方同行而言,俄罗斯后现代作家的解构对象更为明确,更为狭隘,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苏维埃文化,而非整个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嘲讽和戏仿,在创作中戴上疯子或丑角的“作者面具”,他们试图达到颠覆苏维埃文化价值体系的目的,而这一思潮的奠基之作,就是前文提到的《何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作者的另一篇文化随笔《与普希金散步》(1966―1968),在后一篇作品中,作家通过对普希金这个俄罗斯文化偶像的解构,来倡导一种更民主、更平等的阅读精神.2)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确立时期.后现代风格的作品在地下文学中的广泛传播,西尼亚夫斯基及其解构精神的直接影响,概念主义作家们的积极活动,都促进了新美学在非官方文学中的渗透,为俄罗斯第二代后现代作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概念主义团体“米奇基”于1982年在列宁格勒的创建,为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不仅得以确立,还逐渐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如抒情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的后现代主义、忧郁症的后现代主义等.3)90年代末以来的“合法化”时期.经过相当漫长的地下蛰伏时,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终于在苏联解体前后获得出头之日.终于成为文学生活中一个“公开”,甚至时尚的文学现象,它填补了后苏维埃文化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突然遭遇危机之后留下的巨大空白.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风格、特征和地位早已得到了确立.
其次,在苏联解体已经过去十几年的今天,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没有越来越大,反而在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竞争中逐渐缩小了其阵容和影响.斯科罗潘诺娃在其《俄罗斯后现代文学》(2004)一书中曾论及后现代主义的“东西方变体”,她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变体的特征,就是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紧密联系,对大众文化的广泛接受,以及作品中相对而言的乐观基调;而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变体,则是在集权制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作品更为政治化,所借用的话语语境更多地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伪现实主义,而非大众文化,作品的基调也较为悲观.[27]更为“政治化”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也就更容易在政治体制变化之后失去存在的理由.另外,以一般的社会发展观来看,俄罗斯社会似乎还没有步入后
关于文艺学相关论文范例,与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
英美文学论文olivertwistcharlesd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