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2001年来文学批评综览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批评相关论文下载,关于2001年来文学批评综览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批评及批评及大学学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批评的评论便不断见诸报端.2000年12月7日《文艺报》发表萧云儒的《质疑“传媒文艺批评”》一文.萧文认为,传媒批评对科学评论形成挤压和蚕食,又对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审美心理造成冲击和迫害,主要表现在窃取评论话语权、用评论制造新闻热点、充当文化消费的广告及诱使文艺评论与社会欣赏失足等方面.他提出在西方已经出现了“媒介帝国主义”,我们应该警惕、防范、深思.对此,陈冲的看法截然相反.在《论“文学批评传媒化”》(《文论报》2001年4月15日)一文中,他指出,“批评传媒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责怪传媒没有道理也毫无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在于文学批评自身,它本应为广义的文学批评提供充足而且可靠的思想资源,现在它自己却“缺席”而且“失语”.然而,它又被要求“面向大众”――实际上就是向传媒借鉴,那么它不被传媒“化”掉还等什么?《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发表了静矣的《媒体批评与学院批评》,该文主要从两种批评的载体不同、受众不同以及定位不同等方面,具体论说了两种批评的本质区别,以及两种批评都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所在,单就媒体批评而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作者的文化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问题;2.媒体从业者在“诚实和正直”上丧失原则;3.媒体批评泡沫太多.在同期的《南方文坛》上发表了陈晓明的《媒体批评:骂你没商量》一文.陈晓明在该文中,把媒体批评界定为“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和互联网上的那些短小惊悍的批评文字”,他认为媒体制造的各种奇闻轶事构成了文坛的主流热点和趋势,一方面媒体霸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一方面学术批评正在走向没落,甚至走向“媒体化”.批评的主导趋势变成了一些消息、奇闻事件和无聊的叫骂,似乎不骂就不叫文学批评.
2001年6月14-15日,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在天津举办“网络批评、媒体批评与主流批评研讨会”.陈晓明把媒体批评的特点归结为新闻性、事件性、随机性、暂时性、青年性、亚文化性和攻击性等,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游牧文化的重建.孟繁华则认为,网络写作与网络批评借助现代传媒呼唤“妖魔”并使其合法化,因此,就今天的传媒时代而言,这是一个“与魔共舞”的时代.白烨把媒体批评的特点概括为复制性、事件化和“酷评”化,认为就当下的情形看,问题不仅在于媒体批评的扩大化,而还在于文学批评的媒体化.因而,主流批评面对新的文学批评现实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在与媒体批评等新的批评现象的良性互动中取长补短.
《河北日报》2002年1月11日发表一组笔谈《关于“媒体批评”》.主持人崔立秋说:“媒体批评正在成为,或者说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现行的媒体批评目前还缺乏一种真正严肃的态度,它应该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对一些庸俗的、肤浅的、炒作的话语进行约束”.嘉宾陈冲认为:媒体批评(这里仅指文艺批评)的特质有二:市场化和职业化.媒体批评要求批评家突出个性,以便能让读者获得对其文化消费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孙民乐则从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两点看法:1.媒体批评中,信息的传递和不间断的重新定位是第一位的,它听命于媒体,也无须批评的“良知”;2.媒体批评,不但越出了学科、专业的领地,也同时远离了产品对象,而成为一种超越真实的“拟象”的生产.王力平认为:“媒体批评”实质上是批评的新闻化,着眼于对象新闻性的批评,它的发展,同样需要坚实的学术和理论基础.
《中国艺术报》2003年5月2日发表了朗寓的《批评何为》.作者认为,文艺时评(媒体批评)本应是一种人气很旺的文体,却遭到了诟病,和“短小精悍”、“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这样不好的词捆绑在一起,恰恰传达了公众对理想的文艺时评的呼唤.
针对某些学者将媒体批评简单否定,或按传统理论批评标准去评价媒体批评的做法,学界有不少学者做出了回应.蔡翔在《谁在挥霍,或者挥霍什么》(《光明书评》2004年4月12日)中说,今天的文学批评面临危机,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指向媒体.这“大致不错”,但多少有失公允,因为不少媒体批评出自“学院”,而且在目前的学术机制下,不少教授出于名利考虑,而在媒体上“信口开河”.唐洁瑶在《媒体批评意义初探》(《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年第3期)也为媒体批评辩护.她认为:媒体批评具有传统批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媒体批评对推进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激活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以及促使文学批评走向多元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1月20日发表的《为“媒体批评”辩言》,为少见的正面而有力的回应文章.文章认为,媒体批评对于文艺作品广为流布与传播的功用不容小觑,媒体批评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等同于媒体批评本身,绝不能据此作为一概否定媒体批评的理由.
荆楚网2005年10月12日发表熊唤军的《研究与交流――从文艺批评到媒体批评》.该文介绍了媒体批评从后台走上前台的历史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媒体市场化和文艺批评学院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指出,媒体批评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专业文艺评论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二者应取长补短,从对立走向互补.应该说,熊唤军的看法是非常合理的.
三、关于学院批评
蔡翔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作家和批评家的蜜月期,当时的青年作家和批评家能够互相对话和启发,形成强烈的互补.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学院化了.当初,“学院批评”的提出具有积极的意义.孟繁华曾说:它是对庸俗社会学批评、对文学批评政治化的来自学院的另一种声音.这一观念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方式和格局.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有效地抵制了“非批评”的侵入.
本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0178.html
但是,学院批评在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对此,有许多的文章提出批评,这些文章对学院批评的批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理论太深奥,晦涩难懂,以致越来越边缘化,“自绝于群众”(张大春语);2.学院批评显得苍白虚弱(莫天语),如将作家以十年为一代或以一省(作家)为一群;3.“学院批评有些靠不住”,喜欢“扣帽子”,往往庄严地对三流的作品给与一流的谀辞(静矣、朗寓);4.“不能说出真实的体会”(孟繁华),“越来越多的学院批评读后没感觉了”(郑国庆);5.固步自封,脱离现实,“不关注当下的文学现实,对新涌现的艺术现象茫然无知”(朗寓);6.对创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学院批评的困窘》).
在郑国庆、莫天、张经武等人的论文及《学院批评的困窘》里,都提到了学院批评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如今的学术体制下,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紧密相联,学院批评的背后是经济利益在驱动.
面对一片责备之声,&
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2001年来文学批评综览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