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翻译文学及比较文学及古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翻译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国接受印度古代文学有两次高潮,第一次自汉末至宋代;第二次始于现代.中国和印度等国的众多僧俗学者,用一两千年的时间,翻译、注释、研究了汗牛充栋的佛经,其中包涵丰富的印度古代文学.经过中国人消化、吸收,丰富、壮大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对印度古代文学进行辨析、比较,是应有之义.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比较文学有一个很早的源头和很长的过程是在亚洲,在中国、印度和许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

关 键 词:印度古代文学;中国接受;比较文学;中印源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2-0088-9

印度文学的中国接受史,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所以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一般认为,中国接受印度文学始于东汉的佛经汉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对印度文学的接受出现了全新的局面,既包括以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代表的印度现代文学,又包括印度古代文学.我们对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翻译、介绍、研究、吸收、运用,合称为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研究现代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它不但可以彰显汉末至宋代的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第一次接受,而且,随着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再接受研究的深入,对于我们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关系史的编写,都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印度古代文学再接受的两次高潮

自197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悄无声息地陆续出版了一批有着非凡学术史意义的书籍.囿于信息局限,据不完全统计有:

《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佛教对中国小说之影响》,朱传誉主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王国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周次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禅思与诗性》,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佛教文学精编》,陈允吉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佛经文学粹编》,陈允吉、胡中行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文坛佛影》,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吴海勇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侯传文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梵典与华章》,郁龙余等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王立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俞晓红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佛心梵影――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王向远等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陈允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以上是此类著作中的一部分,但已足以说明,近30年来中国学者对古代佛经翻译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印文学关系,有着巨大兴趣,而且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1970年代开始,对佛教文学的研究好似突然热了起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其中.这当然和比较文学的再次进入密切相关.和整个比较文学研究在台湾地区兴起要稍早于大陆一样,以佛教文学为主要对象的中印古代文学关系研究,台湾地区也略早于大陆兴起.在台湾地区,除了上述4部著作之外,还有多部相关论著问世.其中以王国良的研究成果最受瞩目,且与大陆学者有所交流.比较文学研究的兴起,以及两岸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互动,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都是重要因素.

但是,这些仅仅是佛经文学研究热的近因.除此之外,还存一个年代更为悠久的远因.“就国内学术界而言,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梁启超先生.民国九年(1920年),梁任公撰成《翻译文学与佛典》,首先将汉译佛经与翻译文学挂起钩来.该文包括佛教输入前古代翻译文学溯源,佛典翻译界代表人物介绍,翻译原本与译场组织概说,等等.”之后,胡适首次于1928年将汉译印度佛教文学写入中国文学史,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中设“佛教的翻译文学”上、下两章.以此为肇始,中国出现了一批论述佛经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如1929年谭正璧的《中国文学进化史》,1932年胡行之的《中国文学史讲话》,同年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5年张长弓的《中国文学史新编》,1939年朱维之的《中国文艺史潮史略》.“总之,关注佛教文学成为民国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声”.在众多论著中,周一良的《论佛典翻译文学》一文,最具学术眼光.周氏从“纯文学”、“通俗文学”、“语言史”三个方面来论佛典翻译文学,呼吁“将来编文学史的人,一定要给佛典翻译文学一个重要地位吧”这篇文章分3次发表于1947年末、1948年初的《申报文史副刊》.不久共和国成立,中国学者对佛典翻译文学的重视,依然在一系列著述中有所反映,如1954年顾随编选的《佛典翻译文学选――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196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的《中国文学史》等等.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0834.html

在这一时段,对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支新的力量――以季羡林为代表的中印文学关系研究者,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58年季羡林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该文不再将佛典中的文学成分,混同于一般的中国文学,而是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出发,来审视、阐释佛典翻译文学.他的《“猫名”寓言的演变》、《(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等文,也都是这一思路.在季羡林的麾下,一批研究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文学关系的专著,如郁龙余的《中国印度文学比较》(2000)、薛克翘的《中印文学比较研究》(2003)、刘安武的《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研究》(2005)、郁龙余等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2006)、唐仁虎、魏丽明等的《中印文学专题比较研究》(2007),等等,都以影响研究的视角,来审视佛典翻译文学.由季羡林开出的这一脉,都有印度语言背景,比起胡适借力俄人钢和泰的时代,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当然,梁启超、胡适的首启之功,任何时候都不可抹煞.


怎么写翻译文学本科论文的参考文献
播放:30533次 评论:4125人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中,某些有深见的学者没有停止对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而且有了纵深发展.如杨义在《中国古代小说史论》中说:“古人写小说,耻于或怯于贴上‘小说’标签,就像阿Q讳言头顶癞疮疤,致使古籍中以‘小说’名书者寥寥.”大家知道,小说后来成了文学主流,这是如何冲破的呢杨义认为:“民间口传小说由单线演进到多线分支,其间隐隐然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外来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就是佛教文化,它所派生的俗讲或变文.”“在这场中外文化撞击中,民间口传小说以其自身的活性,大量吸收佛教文化的幻想和文体智慧,实现了中国小说体制的深刻变革,并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

1 2 3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西方文学论文

汉语文学论文

英语论文 文学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题目

儿童文学论文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

汉语言文学本科必考科目

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