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翻译文学及比较文学及古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翻译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国的美学界也对佛教文化和佛典翻译文学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重要论著,如王海林的《佛教美学》(1992年)、蒋述卓的《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1992)、祁志祥的《佛教美学》(1997)、邱紫华的《东方美学史印度美学思想》(2003),等等.这类论著虽不是专论佛典翻译文学,但是从审美层面上进行研究,无论对佛教文学的形态、特征、发生机制等课题,都有了新的深入开凿,而且将文学置放在绘画、音乐、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天地里,使人们对佛教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认知.吴功正说:“魏晋有佛理小说.六朝则有佛理诗.这一演进历程,昭示着佛教向文学深度渗透的趋势.对佛义解阐运用诗的形式来实行,试图使佛义文学形态化.”从人类审美文化发展史来讲,由翻译佛教文学进而到佛情小说、佛理诗,是一大跨越性进步.因为,“当人们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时,当自我理性完善后寻求精神自由时,审美便替代了宗教.”
翻译学特别是翻译史研究者,是佛典翻译文学研究的一支劲旅.其中,马祖毅几十年如一日,成果卓著,为中国佛教翻译(含佛教文学翻译)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中国翻译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专论周代至清代的中国译事.这是一部62万字的大著,用主要篇幅研究佛经翻译,对佛经文学的论述,居于重要的地位.其他学者如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一书,有专章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佛经翻译的文体”、“佛教翻译文学对汉语的影响”、“佛经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经翻译理论对中古文论的贡献”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朱志瑜、朱晓农的《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和王铁钧的《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所论全属佛经汉译范围,但均有新视角、新发现.
最早系统研究翻译史的著作,是阿英写于1938年的《翻译史话》.此书并未完稿,只写了第一至四回,实际上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中国现代翻译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翻译文学史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1957级全体同学编著的《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初稿),作为教材印行于1960年1月.此书第一章为“佛经的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然从结构体量上讲,有些太过“头轻脚重”,然而它是我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到1989年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问世.杨义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在《五四时期卷》第一章“绪论”中,开头说:“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华严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翻译文学的论文范本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5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印度文学在中国接受的另一条正法大道是大学开设的印度文学课程.在中国,最早开设印度文学课程的高校是清华大学.1925年陈寅恪首先在清华大学开了“佛经翻译文学”和“东方学研究目录”两门课.北京大学在1928年邀请陈寅恪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一个学期.后因陈身体不适,没有继续开设.直到共和国成立,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等开设的梵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成了北京大学的传统特色课程.
上述的近因和远因,其实都是中国学者重视佛教翻译文学的外因.那么,其内因是什么呢
人类具有追求事物本质的天性.为此,人类大力追根溯源,大力辨异比较.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特别是文学世界的一种天生的方法与途径.对佛教翻译文学的认识,仅用文学史、阅读学、美学的方法,是不够的.只有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才能洞察佛教翻译文学的
![关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的开题报告范文](/image.asp?http://www.shou99.net/ddhimgt02/a51423369a5d5a02-216008dcc51174cd-1d41e8f10c2b5c55e8d6e2446da28e1d.jpg
)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
由此可知,192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大力关注佛教翻译文学研究,不但具有强大的外因,而且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因,即人类追求事物本质的天性.它是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印度文学再接受的学术史意义
1920年代开始、至今方兴未艾的佛教翻译文学研究热,以及由此出现的一系列研究论著,是中国学者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研究、再接受,在中国学术史和世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一)追根溯源,梳理中印文学关系
在佛教翻译文学研究热中,最早引起中国学者兴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领域,是梳理中印文学关系.这种梳理,往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小结合.由于它和中国学术强项考据学紧密相关,中印文学关系梳理一开始就引起了中国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鲁迅、陈寅恪等人的重视,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如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陈寅恪的《(三国志)曹冲华陀传与佛教故事》和《(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周一良的《论佛典翻译文学》、季羡林的《“猫名”寓言的演变》和《印度文学在中国》等名篇.在中印文学的宏观关系上,梁启超的“五大影响说”和胡适的“三大影响说”①,最为学界认可.1987年,中国出版了第一套大型《比较文学丛书》,主持人乐黛云先生决定编中印卷,并定书名为《中印文化关系源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大有可为.从197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绩来看,中印文学关系领域成果丰硕.如果说,1920年代梁启超、胡适等学者掀起了中印文学关系研究的第一次高潮,那么1970年代以来兴于台湾、盛于大陆的佛教翻译文学研究热,是中印文学关系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其代表人物是有“南陈北孙”之称的陈允吉和孙昌武.
孙昌武的主要成果是《佛教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一是概论古代中印文学关系,一是专论中印文学交流产生的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形象――维摩与观音.昌武先生思路宏阔,见地透彻,卓卓然已成当代名著.陈允吉主要成果为其主编的《佛教文学精编》、《佛经文学粹编》和专著《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允吉先生学思严谨,行文简丽,所编《佛教文学精编》、《佛经文学粹编》,为同类著作中的精粹,所著《十论》、《论稿》,更是触类旁通、胜义迭出,为传世之作.高徒吴海勇著《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一承师风,为允吉先生作品之作品.以“南陈北孙”为代表的第二次中印文学关系研究高潮,目前不但没有收笔之象,而且有向纵深发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