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翻译文学及比较文学及古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翻译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展之势.从已有成果看,它已经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第一、二次之后,必有第三次、第四次,逐步将中国对印度文学的再研究、再接受引向深入.这种情形的出现,在中外文学关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文学关系史上,也极为罕见.这既是一份独有的荣光,又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认知现代中外文学关系史上的许多事象与问题.

(二)扩大了中国学者的印度文学版图

近代之前,中国学者对印度的了解,既得益于佛教,又囿于佛教.对印度文学的了解也是如此.

自梁启超、胡适从1920年代肇始的中国对印度文学的再研究、再接受,不但梳理了中印文学的固有关系,而且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学者的印度文学版图.这是因为,在这批学者中,始终以胡适、陈寅恪、许地山、周一良、季羡林等“海归”派为主力.他们将印度佛教文学和印度其他文学,特别是三千年来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的印度教文学进行拼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我们现在对印度文学版图大格局的了解,已经基本完整,但是还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达罗毗荼语系的印度南方文学.不过,对印度佛教文学的研究,特别在将巴利文的《本生经故事选》、《经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汉译出版之后,可以说已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这不能不归功于陈允吉、孙昌武及黄宝生、郭良望等当代学者和翻译家.

梁启超和胡适,虽然同为现代中国印度文学再接受的肇事者,但由于学历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梁启超代表影响研究,胡适代表关系研究,虽然二人在影响、关系研究上都有重要成果.海归派一般运用语言之长,在中印文学关系、佛教文学和印度教文学关系上下功夫、出成果.他们的功绩在拓宽中国人的印度文学版图方面,十分卓著.没有印度语言背景的,就扬长避短,走梁启超的研究路子,借重海归派拓宽的印度文学版图,着力于汉译佛教文学的深度开凿,出现了一批影响研究的重要成果.

其中,不无影响研究、关系研究并重者,如金克木、黄宝生师徒.他们在对印度文学版图开拓和对佛教文学的研究上,以译作、专著等形式,作出了特殊贡献,尤其是对印度诗学的研译,独步当代.这不但扩大了中国学者的印度文学版图,而且赋予了佛教诗学、佛教美学研究新的空间与动力.

(三)中国文学有了世界文学的新视野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自珍自爱,缺乏横向比较,只有不同朝代之间的纵向比较,连同代文学家之间的比较也不多见.所以,中国文论家长于流派梳理,而缺乏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缺乏,主要是由外因(印度文学)的情况特殊造成的.

印度文学藏身于佛教之中,经过一千多年的译经活动慢慢来到中国;不像近现代西方文学,如洪水猛兽般地闯入中国,给国人以震撼和惊奇.其间只有极少数敏锐的人才有华梵之辨,但所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体.一部佛经汉译史告诉我们,凡是译品精妙者,都对译学和华梵之辨有独到见解.鸠摩罗什被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他就深知中国印度语言、文体的差异,并且经常与人讨论.《高僧传》说:“什每为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人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夫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上述这段文字,是中国译经史和中国古代比较文学史上的著名语录,在中国学术史乃至世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出自世界上一位伟大翻译家之口,论述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文学之间的异同,又记录在几乎和佛经同等重要的《高僧传》之中.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质之辩、言意之论,也与佛经汉译关系密切.

比较文学,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以佛经翻译为主要渠道,成功引进印度文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翻以下似是而非的观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起于欧美之后,中国比较诗学研究始于艾田朴1963年关于比较诗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学者对佛经文学的研究热,启动了中国对印度文学的再次接受.这次再接受,不是对自汉末至宋代的第一次接受的简单重复.它对第一次接受的成果进行全新的研究,以新的视野和方法将其作历史定位.尽管我们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但已有的成果,足以支持以下观点: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基本上是华夏地域内各民族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魏晋以后的文学是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印度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学和以西方为首的外国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这种文学交流中包含诗学交流”.以上观点如能成立,可以得到这一结论:作为文化交流必要程序和环节的比较文学,并非产生于欧洲,而是产生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

当德国诗人歌德那辈人接触到中国、印度等国的东方作品时,并没有来得及展开深入研读,他们的文化视野也不一定比汉唐时代驰骋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印僧俗学者开阔多少.然而,他们敏锐地感到并大胆喊出世界文学的时代要到了.这是需要人们永远铭记和感念的.但是,就像西方人发明了火柴,却并不能把火的发明权全部归于西方人一样,世界各民族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取火方式,包括中国人发明的太阳能取火器――阳燧,是不可以被抹煞的.

随着对佛教翻译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相信以上的观点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1 2 3

翻译文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西方文学论文

汉语文学论文

英语论文 文学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题目

儿童文学论文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

汉语言文学本科必考科目

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