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文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世界文学与中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世界文学相关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与中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世界文学及文学作品及比较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世界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性的讨论和研究.在上述5个方面,第l、2和第5个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第3和第4个方面则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但若从上述5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我们就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有鉴于上述标准的尝试性和不完备性,我再次重申,尽管对世界文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普遍客观的标准,但是这一标准有时也难免带有其不可避免的人为性和相对性.不考虑到这一标准的二元性因素,过高地强调其普世性而忽视其相对性便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反之,把相对性夸大到一个不恰当的地步而根本忽视各民族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的美学原则,也会堕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境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世界文学在中国的教学和研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两次全盘西化的高潮,其结果是根本忽视了中国文学的应有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得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占据了中国文学市场的很大份额.而在今天的语境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一些善良的并有着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便高呼“输出中国”的口号,试图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和文学推向世界.试问,翻译果真如此灵验吗文化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主义同样容易做到吗把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外文以后怎么办如何才能有效地使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如何使得国外,尤其是西方读者心甘情愿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这其中自然有复杂的因素.不认识到这其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势必阻碍我们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出去并进入主流国际市场.对此,我将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进行分析.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
人们也许会这样设想,早在19世纪初,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文学作品就能打动德国的大思想家和作家歌德,因而中国文学必然在世界文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了.这种幼稚的想法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过于自大.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尽管“世界文学”这个想法是歌德在阅读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之后产生的,但是平心而论,多年来,中国文学依然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处于边缘的地位.即使是当今中国的文学翻译也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状态:不计其数的西方文学作品不问质量如何,都有了中文译本,而在其他语言中,只能见到为数不多的优秀中国文学作品译本,这部分缘于东方主义的偏见和意识形态倾向长期以来一直占据西方文学界和出版界.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学也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一样,受到全球性的通俗文化崛起的有力挑战.正如詹姆逊所概括的:
我们可以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磨平和消失而抱怨,但是我们在用文化差异、文化多元主义或多元文化宽容的名义时却从来不这样做,对这些文化言词的使用明显地具有意识形态性,并且诱惑我们误入歧途.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已不存在,但是只有对民族文化的怀旧形象:在后现代性中,我们不可能回过头来迷恋民族文化和文化本真性.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迪斯尼化,民族文化仿真生产,旅游,以及组织那些仿真品与那些场景和意象的消费的产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全球化在使各民族文化趋同的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它使我们有可能借此机会把中国文化和文学推向世界.为了使中国文学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不少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曾经天真地认为,中国文学在当今世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只是一个翻译缺席的问题.如果我们组织人力去把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外文,也许能改变文学市场的不平衡状态.但是实际上这其中的复杂原因远非翻译所能涵盖,即使是翻译也需要我们和国际同行以及出版界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去”.也即我们要和西方的学术同行进行分工合作,选择最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将其翻译成世界主要语言,尤其是英语,因为英语在全球化的时代一直扮演着世界通用语的角色.
当然,将中国文学推介HJ去固然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目前国际图书市场的实际状况又是如何呢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文学市场远不能令人乐观.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我们今天走进任何一家英国或美国的书店,都很难见到许多中国作者写的书,哪怕是翻译成英文的书也少得可怜,更不用说中文书了.但适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走进任何一家中国的书店,都很容易见到译成中文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些影印的英美文学原版图书都有很不错的销路.我们还有一些专业出版社,例如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等,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出版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其中销路最好的无疑是西方文学作品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而相比之下,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著作,若出自中国作者之手肯定销路要大打折扣.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产生不出自己的优秀文学作品或者说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学大师吗我想任何略有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人都不难回答上述问题.既然上述问题无法使我们信服,那么我们就得深入调查研究以发现隐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根据我本人的初浅观察,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东方主义的风行和意识形态的干预,致使西方读者长期以来对东方和东方人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自然也包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在不少从未来过中国的人看来,中国现在仍然很贫穷落后.中国人远比不上高雅的西方人那般文明,因此很难产生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通过我本人的观察,也能见到中国人眼中西方的形象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中国的中学生而言,若不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歌德、马克吐温、乔伊斯、艾略特、福克纳和海明威简直就是一种耻辱.而对于一般的西方文学学者而言,不知道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王阳明、鲁迅和钱锺书,则是很自然的,更不用说那些一般读者对中国的认识了.
第二个原因应该是翻译的衰弱和缺席.外语教学在中国一直是一项庞大的教育事业,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就靠出版外语书籍赢得利润.外语教学在中国的中学和大专院校都受到很大重视,特别是英语教学,英语对于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必修的课程.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和教师,甚至包括英语专业的师生,仅能够满足于一般的阅读和简单的交流,并未进入到娴熟地运用外语作为_T具来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出版的高级程度.在当下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中,能够用外文著述并在国际主流出版机构出版专著者实在是屈指可数,虽然不少中国学者具有将文学和理论著作从外文译成中文的能力,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将中国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译成优美并且达到出版水平的外文.有时甚至当他们将中国的伟大文学作品译成英文或另一些主要外国语言时,他们的译文往往或者由于其异化特征明显而不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所欣赏,或者无法打入目标国的图书市场.这里仅举《红楼梦》的两部优秀英文全译本为例:一部为杨宪益夫妇所译,另一部为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和他的女婿闵福德所译.客观地说,这两部译著的水平都属于上乘,但由于各有所长和各具特色而在英语世界受到迥然不同的礼遇:根据语言忠实度来评判,前者在语言翻译的层面上更为接近原著;根据可读性和优美的标准来判断,前者仅仅放在大学图书馆里的书架上供一些中国文学和
关于世界文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世界文学与中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