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比较文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比较文学及中文系及世界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比较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精专与广博对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文学者而言,哪一项应该优先这不是一个殊途同归的问题,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把一个人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不利于学习的生理条件和走出校门后所必须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计算在内的话,比较文学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比较文学的学习成效与学习时间长短成正比,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研究能力的增长随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呈几何级递增.在高等教育普及和社会日渐进入后现代的中国,如果所有高校的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像比较文学这样的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教育的理想.
关 键 词:比较文学;精专与广博;精英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0)01-0001-10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比较文学在高校人文学科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首先,研究者需要有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力;其次,他必须顾及跨越民族、学科、语言界限的研究工作所要求的中外文学史知识;其三,研究文学离不开相关的学科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所以他还应该掌握文学以外的,诸如文化、艺术、政治、社会、宗教、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思想和学科内在的要求,虽然从理论上说是成立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成为人文教学领域的乌托邦.
正因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天然地具有乌托邦色彩,所以它才是迷人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等院校的比较文学所具有的这种迷人特质正在慢慢地消失.理论上说,有一级中文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学校都可以设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学位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模糊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即使某高校缺乏比较文学的师资,但只要有国别文学的师资,也可以招收比较文学的研究生;相反的情况是,如果中文系缺乏精通外语的人才,也缺乏国别文学的教学经验,但只要有人会根据《比较文学概论》一类教材讲课,照样可以开设相关的比较文学课程.尤其是当比较文学学科拓展到跨学科、跨艺术的研究领域,随意性就会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种“无边的比较文学”.正因为如此,比较文学从建立学科开始就备受行业内外的质疑,时时出现“危机”的呼声,不是无缘无故的.
张隆溪教授在为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所写的入门书中说:“研究比较文学的学者,尤其是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学者,大概都常常遇到来自学院里各专业领域的不信任、冷淡、质疑,甚至敌意.”但他接着辩解说:“比较文学既然要跨越学科界限,中西比较更要跨越巨大的文化差异,就必然会走进或者说侵入其他各类学科的专业领域,专家们对此会产生怀疑甚至敌意,又有什么奇怪呢”这种行业内的怀疑和敌意,虽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如张教授所说的“由于他们的眼光相对局限,心胸相对狭隘”,但真正原因显然不在批评者的主观局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设:两个研究生的智商以及努力程度完全一样,他们接受的师资教学水平也完全一样,其中一个学生在国别文学专业进行硕博连读五年时间,另一个学生用同样的时间进行跨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专业学习;从知识面而言,后者显然高于前者,但作为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他可能只达到前者的一半.现在要问的是:这两种教学,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专家有关比较文学的质疑在这个简单假设中可以得到解答:如果我们把研究生的硕博连读五年时间看作是培养一个合格专家的教育终点,那么,那个国别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比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培养一个学者可能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从更加长远的发展上看,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那位学生,是否会具有更大的潜力
下面一个问题与此相关.张隆溪教授在那本入门书里继续写道:“一个真正优秀的比较学者也首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然而是一个兴趣、知识和眼光都广泛开阔得多的专家.精专与广博本来就好像是学术的两条轴,缺一不可,只有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平衡的发展,才不至于单薄偏枯,也才可能绘制出色彩绚丽的图画.”我非常赞同张教授的这个观点.下面讨论比较文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即一个真正优秀的比较文学的学者,他首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个意思也可以反过来表达:比较不仅仅是比较文学的专利,任何领域的真正优秀的专家,他的知识储备量一定是超越本专业的必备知识,达到各领域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交叉渗透,那么,事实上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的比较文学学者的修养了.
那么,精专与广博,对于培养一个优秀学者而言,哪一项应该优先这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是有规律可循的.前面的例子似乎给人一种印象:“一个真正优秀的比较文学的学者首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个命题强调了先要成为精专的专家,才能成为广博的比较文学学者.另一个例子则说明,同样的教育时间下,首先培养的应该是某国别专业的专家,而培养一个比较文学学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如以培养学生的时间为标准,在同样时间段的专业训练下,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别文学基础知识方面可能无法超越国别文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在广博的程度上则要比后者宽得多――这也就是过去有人诋毁比较文学学科时说的一种刻薄话: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不好的人才去搞比较.可惜这种刻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段才会产生效果,因为,如果以同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时间延长一倍甚至更多的话,比较文学的优势就会逐渐显露.比较文学的学习成效与学习时间长短成正比,学习时间越长,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研究能力的增长可能是几何级的递增,到了后来,如果比较文学学者再进入某领域去做单一国别文学的研究,他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这不是说,一个从事国别文学研究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如果他依然从事专业研究的话,同样会不断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仅深入自己的专业,还会拓展研究的领域.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任何领域的真正优秀的专家,等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的比较文学学者的修养.”假如这个命题也是成立的,那么,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一个研究生先学习某国别文学,然后不断扩展专业范围,进入跨国别文学的研究,从而达到比较文学学者的应有能力;而另一个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打下比较文学学者所具备的扎实的基础和条件,再朝着国别或者跨国别的研究领域发展自己的研究,终于也达到了比较文学学者的应有能力,这两种培养途径,究竟哪一种更加可靠这不是一个殊途同归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把一个学生走出学校以后所必须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计算在内,也必须把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不利于学习的生理条件考虑在内,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在高等院校里的研究生阶段是最有利
比较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