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方面论文范本,与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什么是方面论文的格式,关于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什么是及西方思想史及诗歌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什么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人们有过他们的辉煌时期.然而,在17世纪,他们被伟大的哲学体系所替代.今天,哲学还有什么话要说呢它是否还要声称是文学的全部替代者呢它是否还要声称文学的无效呢它是否认为诗歌是精神产物中的过时品呢让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以历史的眼光予以考虑.荷马是欧洲诗歌的伟大始祖,是古希腊的导师.然而,当哲学产生于希腊时,它强烈地反对荷马.赫拉克里特斯说:“他应该受到杖刑的严惩.”柏拉图对他也不予认可.然而,这些攻击被证明无效.在希腊思想发展的后期,荷马的诗篇被认为是神圣之作,新柏拉图主义者对它进行诠释,并揭示其隐含的意义.
然后,哲学从欧洲的舞台上消失了许多个世纪.对于黑暗的中世纪而言,哲学是一种过高的心智活动的形式.新崛起的北方民族不得不集中其精力学习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他们琢磨拉丁文的文法,细读拉丁文的诗文.死于1109年的圣安塞尔姆是中世纪第一位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在12世纪,一股奇美的春天气息吹遍欧洲.一些大胆的哲学和神学问题被提出来,一些美丽的歌谣之花随之绽放,思想与诗歌和谐交织.然而,接近12世纪末,变化发生了.学者们以思辨的名义,进人了专注于吹毛求疵的迷途.教育的重点也囿于对传统作者群(theauctores)的研究,也就是着重于那些享有经典权威声誉的拉丁文作家的圈子.
请允许我就此略作详细讲述.我认为,这一点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这涉及到一个不仅对理解而且对传达人文传统都是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被这样陈述:什么是经典如你所知,TS艾略特曾于1944年提出这个问题.圣伯夫于1850年也提出过.每一个时代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听说,有些美国大学列出了世界100部名著,甚至110部名著.那么,回到700年以前,那时推荐给学生们的名著选是哪些呢
在此,我不打算费神给你提供一个大约20人或30人的名单,这些人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其中的多数人都是大家陌生的.当然,其中没有希腊作家.特洛伊的故事只能以一些粗制滥造的节选本的形式出现.乏味的韵文化的拉丁文《圣经》与非基督教时期的罗马史诗和讽喻诗享有同等的权威性.学习修辞、历史、地理所用课本还是罗马帝国晚期的.人们对于古典颓废时代的风格最为做作的作者,存在某种奇怪的偏好.那种自大、繁琐的风格被评价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然而,最令人吃惊的似乎是,列出的所有作家都被认为是属于同等层次的.所有的作者都是权威,他们构成了传统的主体.其中缺乏历史意识,我们或许要为此而感恩.只有这些拉丁文化的巨大整体才具有足够的权威力量,来满足我们的来自蛮族的先祖们受教育的需求.
这确实是卓有成效的.中世纪有自己的关于古典的看法.有一种我曾经称之为中世纪的古典.从现代人的精细的趣味来看,那似乎可能是扭曲的、残缺的或怪异的.然而,那却是一股使12世纪的人形成思想的力量,那是一个青春焕发的时代.目睹青春与老朽之间的接触互动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我们可以以10年为单位,追踪这段历史.就我所知,这一段历史的高潮在1170年前后.那时,我们读到诗歌和修辞的宣言,其作用恰如历史上的《权利宣言》.它们源于一批自称为“现代人”(“theModems”)的作家.他们在诗歌、散文艺术、哲学以及其它一切知识领域里开创新的标准.他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他们十分恰当地引用了圣保罗的话:“旧的事物正在逝去,看,它们已经获得新生.”你可以将此作为表现那个天真烂漫时代的一个例证,那是一个极少发生教会责难的时代.当时还不存在宗教裁判所,也不存在教皇对学术的监控;神学以及对教条的吹毛求疵的研究尚在形成之中.12世纪还享有学术思想方面的自由,而后继者就将其废除了.把中世纪说成是铁板一块的时代是一种谬误.
不过,请允许我回到1170年时期的“现代人”.大约再往前50多年,“古代人”被描绘成巨人而“现代人”则是侏儒,后者只有站在那些巨人的肩上才能获得宽广的视野.然而,到了接近世纪末的时候,我们见到羽毛丰满的现代人自认为他们可以比肩于前辈们了.他们甚至表示出对某些经典作品风格的挑剔.他们自认为能够做得更好,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
这些出类拔萃的年青人发现了推理思维的魅力,逻辑论证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远远胜过了刻板的事实和任何其它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这似乎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极佳禀赋.这些狂热的思辨者们热衷于论证和反驳,臧否你可想到的任何事物.他们与古希腊的诡辩学者们遥遥相望.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代表了一种从那个以文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中挣脱出来的倾向,但他们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创作出新东西以取代传统.
然而,大约在1200年,出现了新的知识领域:法律和医学.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得以发展.大学取代了教区学校.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文译本得以传播.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宇宙、自然历史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进而在当时伟大的学术体系中加以采用和删改.13世纪意味着哲学的伟大胜利.哲学渗透于一切事物,也取代了一切事物.大约在1225年,拉丁诗歌和文学的瑰丽多彩和百花齐放的情景突然消失了.其原因可追究到教育改革.在1215年,巴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对古典的研究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形式逻辑的研究.
文学和修辞仍然在一些落后的学校或由一些“落伍”的个人讲授.然而,这些教师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们被从事哲学的学者嘲讽.那是大约1250年前后的情况.过了些年,罗吉尔培根向阿尔伯特大帝和圣托马斯发起猛烈的进攻.他斥责他们将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莱文的学问束之高阁.13世纪对他来说,是退回到了野蛮时代.我们注意到,歌德对中世纪的评价不一.总体来说,他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期.然而,像罗吉尔培根这样的思想家能够出现在那个时代,使歌德确信,优秀人士可见之于一切时代,他们的前承后继仿佛形成了一片星系,伸展在广阔的夜空.
我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我在试图说明,人文传统会不时地遭到哲学的攻击.由于这些侵犯,它会发生严重的衰退.许多迹象似乎指明,我们正再次面临哲学家、存在主义者和各色人等的侵犯.如果把这一问题研究透彻,我认为,将是一件大好事.我所呼吁的事业,即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可能会在这样的辩论中得以澄清和发扬光大.
我们的时代是否将产生一种哲学,既能够统一人们的思想又能够使人类生活得更崇高这既未可知,又可疑,因为在过去2500年里,哲学总是分裂为相对立的派别.即使在经院哲学的鼎盛时代,也还是有余地容纳差异广泛的不同体系,诸如圣波纳文图尔和圣托马斯.诚然,就哲学的权威地位而言,那个时期是空前绝后的.它得到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精神机构的支持:天主教教会,而且其当时尚未分裂.其权威性在14世纪因阿维尼翁的巴比伦流放而蒙受损伤,又在15世纪因教会会议运动而遭到进一步的削弱.
如果说一个哲学流派能够声称,以一种明晰的方式阐述了人神诸事之总和的话,那就是圣托马斯的流派.那么,如此一个辉煌有序的体系怎么可能这么快就退出舞台了呢其支持者们又作何解释呢这很可能
什么是方面论文范本,与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