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北朝文学的框架与视角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方面论文查重免费,关于北朝文学的框架与视角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及翻译文学及文学艺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声幽咽”(《陇头流水》)的战争苦难、“老女不嫁,踏地唤天”(《地驱歌》)的恸哭,血肉丰满,撼人心扉.其刚健的气质、活泼的基调,对以后唐诗风格产生深远影响.又如“弓无弦,箭无栝,食量乏尽若为活”(《隔谷歌》)等七言四句的七绝体、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诗丰富了诗歌形式.杂言七言密促的节律,为以后唐代七言歌行、律绝的盛兴积累了文化基础与创作经验.早期的慕容鲜卑歌作为诸燕乐府,多保留于北魏乐府中,北魏末年尚存五百余曲.随岁月变迁,慕容鲜卑歌不断流失,在周隋还和凉州乐合奏,到唐代只剩五十余曲,它们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慕容诸燕散文多为应用文,一些应用文写的比较完美,具有骈俪特点,说明慕容氏崇仰汉文化而且汉化较深.前秦后秦氐羌文学、前赵后赵前凉等匈奴羯族文学,在“戎狄交侵”的北方社会起到了文化的传承作用.比较而言,前秦后秦氐、羌族汉化较深,文化水平较高.所创作的应用文与同类东晋文相比毫不逊色,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能写出如此的应用文,显示出了一定的文学造诣和文学素养.从应用文创作,也可看出氐羌文人对文学、历史掌故较为熟悉,在应用文中大量引经据典,设置生动形象的比喻,显示出文采和气势.虽然前秦氐族文学作品多已遗失,但我们仍可从他们的应用文中以一斑而窥全豹,略知前秦氐族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和风格.氐、羌文学相比较,则氐族成就高于羌族.苻朗诗文作品,代表了前秦氐族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寓言故事和格言诗富含哲理,有中国传统的因素,也有非传统的精神.
匈奴、羯胡文学状况略同于氐羌.匈奴建立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前赵刘氏以华夏民族的正统传人自居,为君临天下找历史依据.从现存应用文字看,文学上体现了对汉魏文风与汉魏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刘聪子刘易文笔干练简约,行文引经据典,颇持儒家治国之论.沮渠蒙逊、沮渠茂虔等北凉文人、赫连勃勃等夏的文章亦颇承汉魏体制.羯族与西域胡人渊源关系密切,信仰袄教,敬西域胡天神,也更热衷西来的佛教.相对而言,石赵的汉化较低,但亦“颇慕经学”(《晋书石虎载记》),反映出了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一些文书亦趋于骈俪化,也能援引典故.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文学现象,是被学界视为“文学荒漠”下的潜流,它显示着文学发展的动态,是北朝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角落.
二 北魏拓跋鲜卑文学的演进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探讨
北魏拓跋鲜卑,先世久处漠北,逐水草而生,到道武帝灭后燕,进占黄河以北,国家形态和封建社会才逐渐形成.然而,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鲜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学界对拓跋氏作家群体的研究较薄弱,未有对作家作品集中的整理分析.而对北魏皇窒文学作家及作品进行全面地审视与研究,阐释分析皇室初期文学的特征到后期文学的成就,梳理其文学风气形成的脉络及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对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北魏立国之初,拓跋鲜卑汉化较浅,至元宏执政大力推行汉化,倡导文学,“洛阳之下,吟讽成群”(《文镜秘府论四声论》).拓跋鲜卑与汉族文人唱和时有佳作,如孝文帝与彭城王元勰、郑笼、郑道昭、邢峦、宋弁君臣联诗:“白日光天兮无不耀,江左一隅独来照.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可看出倡导文学创作的风气.孝文帝的《祭嵩高山文》、《吊比干墓文》等辞赋类作品,文笔娴熟,声调和谐.尤其《吊比干墓文》“引雄虹而登峻兮,扬云旗以轩游”,夸张描述绘影绘形,篇章波澜壮阔跌宕有致.楚辞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风格为鲜卑拓跋文人所借鉴.可以看出鲜卑族文学的发展进程.
北朝文人多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人生价值体现,北魏文人对公牍文的创作表现了极强的热情和兴趣.拓跋文人作有大量公牍文字.“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人其滋味,亦乐事也.行有余力,则可习之.”(颜之推《颜氏家训》)经国文翰为创作之主流,帝王也高度重视.孝文帝认为公牍文应辞无繁华、理从简实,内容上强调务实.这种公牍文风格上力求朴实,与南朝要求骈俪华美的“俱为悦目之玩”(萧统《文选序》)的表奏书誓符檄之类不同.北朝文人和拓跋皇室文人向南朝文学学习的同时,具有不同的文学追求与鲜明的文学特点.
在多民族文化融合时期,北魏拓跋文学以汉文字语言从事创作,对于促进文化融合和北方总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方地区沿东晋文学一脉而下,生机勃勃,北方地区的文学则正处于断裂带上,“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按照南朝的文学观,军政文翰难以文学目之,但就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学发展而论,它们是极度飞跃了,可以说,它填补了鲜卑书面文学的空白,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水准,促使北朝文学走向繁荣.在多民族文化融合期,传统文学断层再造中有举足轻重的文学史意义.他们的文风、文学观念,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 北周北齐鲜卑文人文学水平提高为隋唐文学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实际掌握政权的高氏和宇文氏集团随后取而代之,分别建立了北齐、北周.崇尚鲜卑文化的鲜卑六镇军人的代表高氏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北齐诗歌以歌颂少数民族生活和北方生活为主题,语言更为质朴,景象开阔,意境宏大.北周宇文氏等民族诗人虽摩尚庾信,但北地文化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其粗犷质朴的气质使诗歌独具个性.正如北魏文化艺术的风格是稚拙朴素、端庄方正,得自然之妙,它集中在佛教摩崖造像及魏碑上.这种艺术风格体现了北方社会拙、重、大的主体气质,大则表现其声势,重则突出其分量,拙则代表了艺术上的取向.而这种艺术精神同样也反映在文学上.虽日南风北进,北魏文学渐染南俗,然终具北风,沉郁苍劲之气十分明显!如宇文招《从军行》:“辽东烽火照甘泉,蓟北亭障接燕然.水冻菖榆未生节,关寒荚苑不成钱.”将多次的征战经历写入诗中,风格苍劲.漫天的战火硝烟,苦寒的气候条件,凋敝的民生景象,经历过战争的人都能引起共鸣.
以北魏、北齐、北周等拓跋、宇文诗人为例,他们的诗作内容包含述怀咏志诗、应制酬唱诗、风月言情诗,模仿与问答诗等等题材,由于北朝后期较重儒学,受诗教的影响,脱去了早期民歌“老女不嫁,踏地哭天”的放纵,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迹象,但内在质朴依然存在.诗歌多建安文学的慷慨,少江左文风的绮靡.诸民族作家是文学融合交流的纽带,他们向北方汉族文士学习交流,也直接或间接效仿吸取南朝文学,同时又反映出自身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较之南朝文学,往往内容比较充实,散文多军政文翰,诗歌多反映现实.研究他们的文学活动与创作实践,是揭示北朝多民族文学融合与发展特质不可或缺的环节.
北齐北周的诗作风格勃发豪气,魅力独具,鲜卑诗歌在周、齐文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南朝文风北渐、南方文人人北,文化融合加深,鲜卑宇文氏等少数民族文人文学水平不断提高,为隋唐统一王朝的文学盛兴奠定文化基础,北朝诗歌也成为了隋唐诗歌高潮的奠基石.
四 西域文学与中原的密切关系及多民族文化兼容的特质
西域早在商代与中原就有密切的联系,至西汉正式划人中国版图,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更为密切.魏晋南北朝时期(3__6世纪),各朝代对西域仍不时派出军队和官员,北魏相继于439年后经营管辖西域.古代西域,汉语与胡语即各民族语言在某些范围是通用的.研究北朝文学应该兼及西域文学.
如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称之昭武九姓、九姓胡.他们的城邦国以位于撒马尔千的康国为中心,而粟特人聚落在十六国北朝时期遍布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蒙古高原等地区.自北魏至隋唐,中原王朝政府都设萨保府管理聚落胡人.入唐后州县的胡人聚落又改为乡、里.他们也有文化交往,有文字留存(如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四世纪初的粟特文书、西安出土的北周时期《安伽墓志》等),乃至对西域其他民族产生过较大文化影响.粟特人以经商著称,《魏书西域传康国》条记
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北朝文学的框架与视角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