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鲁迅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鲁迅文学方面论文的格式,关于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鲁迅文学及生理学及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鲁迅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 相对于被人们广泛关注的s会馆与十年沉默,鲁迅在弃医从文之前的中止写作其实更具有一种“原点”意义.“弃医从文”的经典说法忽视主体因素,将鲁迅从事文学的决定视为一种理念先行的启蒙规划,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理解的“颠倒”.从弃矿学医,再到弃医从文,在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过程中,鲁迅逐渐走出了他人的影子,而不断走进了他自己.决定鲁迅取舍的根本之处不在于何种学科更为重要,而在于何种学科更能满足自我的内心需要.竹内好觉察到鲁迅文学存在着一种“生命原理”而没有说明的东西,是“诚与爱”的文学态度,它构成了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弃医从文”是鲁迅留日时期开始走向文学启蒙之路的一种经典说法,这一“文学常识”在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后广为普及与传播,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正像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所指出的,当某种观念一经确立,成为不证自明的东西,其“起源”便会被忘却,真相便会被遮蔽,理解也随之会发生“颠倒”.这并不是说,“弃医从文”的结论有什么问题,而是说,当“弃医从文”越来越成为一种无需分辨的普遍前提时,它可能会离鲁迅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越来越远,逐渐成为一种抽象而模糊的东西.也许,越是习而不见的问题,“颠倒”的错觉现象才会更为严重吧.

一 1903到1907:弃矿学医的“沉默”

对于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多看重他在1907年前后的文章.一般的看法是,鲁迅在弃医从文后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903年前后的文章已不具有代表性了.留学后期的文章几乎凝聚了青年鲁迅所有的思想精华,也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气质,但问题是,这是否可以说明1907年的鲁迅与1903年的鲁迅就此切断了联系

在阅读鲁迅留学前后期的文章时,我并没有获得人们常说的那种截然分裂的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它们在思想精神方面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一致性与延续性.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其一,不管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救亡精神与富强思想一直为鲁迅所坚持.鲁迅提出“立人”之论,不是要否定“图富强”的现代化学说,而是要为其建构相应的现代性精神.其二,人的内面精神是鲁迅始终关注的基本问题,“张精神”的吁求也并不是从1907年才开始的.尽管在1903年提笔写作的时候,鲁迅的文章主题也无非是富国强兵,但鲁迅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精神问题.《斯巴达之魂》颂扬“武士之魂”,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鼓动,即使在介绍中国地质概况的《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仍“不觉生敬爱忧惧种种心”,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精神启蒙问题.而在《说鲴》这样的纯科学论文中,鲁迅首先称赞的也是科学发现背后的“怀疑”精神,这与后来从精神方面反思科学史教训的《科学史教篇》是同样的逻辑.其三,鲁迅对于自己的“少年之作”,并无否定之意,相反,是极为珍爱的.直到1934年末,他在为自己的Ⅸ集外集》作序时.特意为杨霁云编入的《斯巴达之魂》与《说鲴》两篇文章解释说:“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诚然,像更多学者所指出的,鲁迅的文章在1907年前后出现了关 键 词转移等许多变化,但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同时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一种根本转变,不如说是从“天真”走向了成熟.

我想,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思想成长也要经历一种类似蝉变的过程:一方面,一些不合乎自身需要的外壳性的东西会脱落,一方面,一些内在基因性的东西也会在机体的更新中得到延续.而在这一去壳化的过程中,随着外壳性东西的不断脱落,真正属于自己的原质性的东西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并获得一种新的生长.所以,借用袁可嘉评新诗发展的说法,思想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向前发展而非连根拔起”的,思想成熟的内涵也在于能够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原理性的东西.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反对把鲁迅思想的发展理解为一种瞿秋白式的“从等到等”的不断抛弃旧我、一味前行的过程,而认同许寿裳更切合实际的解释:“思想只管向前迈进,而主义却是始终一贯的”.

如果说思想成熟意味着某种基因性的东西会得以保存与延续,那么这种思想基因就必然是某种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竹内好以自己细腻敏锐的文学直感,觉察到会馆蛰伏时期的鲁迅.在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可以叫做‘回心’的那种东西.他认为,凭借一种近乎宗教忏悔体验的“回心”,鲁迅找到了“成为其根干的鲁迅本身,一种生命的、原理的鲁迅”.至于“回心’的那种东西”是什么,竹内好不愿意把精神问题实体化,只模糊地称其为鲁迅一生所背负的“一个影子”.同时,竹内好也固执地认为,鲁迅思想的“决定性时机”只能在s会馆,“我想像不出鲁迅的骨骼会在别的时期里形成”.这样的“想像”未免流于武断.对鲁迅这样不断反思自我的思想者来说,思想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非可以一次完结的目标,这意味着鲁迅一生中会经历不止一次的“决定性时机”,“回心”也会在不同阶段的“决定性时机”发生..实际上,早在1903年到1907年间,鲁迅就经历过一段不算短暂的写作沉默期,其直接结果便是弃医从文的发生.如果说“回心”的意义是伊藤虎丸所理解的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者宗教性自觉的文学性自觉”等,那么这一思想变化在鲁迅留日时期就已发生.至于后来的s会馆,不过是“回心”现象的再一次发生.而且,如果没有弃医从文的这一次,大概也不会有s会馆抄古碑的那一次.因此,与其说s会馆时期的沉默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具有一种“原点”或“原理”意义,还不如说弃医从文之前的中断写作更值得人们索源与寻根.

从1903年后停止写作,再到1907年重新提笔,鲁迅前后经历了四年左右的沉默期.在此期间鲁迅除了翻译《地底旅行》、《造人术》等一些科幻小说,基本上停止了个人写作.刚刚满怀激情为《浙江潮》写出系列时论文章,就突然停笔,不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吗我不否认,鲁迅在1904年去仙台学医是中止写作的直接原因,但我不认为,这种表象的东西能成为鲁迅被迫停笔的

1 2 3 4 5 6

关于鲁迅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评论 论文

文学网站大全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杂志投稿邮箱

辽大自考汉语言文学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中学语文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doc下载 下载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