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文学类论文例文,与古代文学的历史想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古代文学类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古代文学的历史想象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代文学及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了很大的差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染”即指文学浸润于这种时代的气氛、色彩之中.所谓“通”,所谓“感”,所谓“染”,不是镜子般的反映,而是侧重于与一般历史想象所不完全相同的历史心理与艺术心境的重建,这也是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强调摹拟与再现传统的明显差异.只有这样的精深微妙之处,才是文学史想象的领域.也只有把文学作为文学,把文学作为审美作品,才有文学史想象的感悟和神会.文学史想象和一般历史想象之间还可能发生错位.文学史和社会政治史关系密切,但毕竟本质不同.比如对于唐诗的分期,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看,唐代自贞观年代开始就出现“盛唐气象”了,但诗歌在此时期却尚未表现出美学上的“盛唐气象”来.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由于六朝骈俪之风仍固执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社会政治史上的盛唐,在古代只能被列入诗史意义上的初唐.高的《唐诗品汇序》就把贞观、永徽年间的诗歌列为“初唐之始制”,他的盛唐分期是从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相差几乎一百年.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传统诗史分期仍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政治史意义的盛唐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因此,从文学史想象出发所发现的唐代诗歌史,与从一般历史想象出发所揭示的唐代社会政治史,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重合.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微妙区别之所在.
文学史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它的研究对象古代文学一样,是一项创造性的想象活动,但二者也同样存在着显著区别.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云:“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讲的是文学创作,但文学史想象与之不无相通之处.一个具有历史想象的文学研究者,可以从“片言”只语之中,结合历史的考订重新合理地发明、推想和建构古代作家、作品原初所应该具有的“百意”.陈寅恪亦曾将历史研究者与从事创作、欣赏的艺术家作一定意义上的等量齐观:“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不过,文学史想象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差别也同样不可忽视.文学想象只有单纯的一项任务:要构造一幅一贯的画面.一幅有意义的画面.但文学史想象则有双重的任务:不仅必须做到这一点,而且还必须构造一幅事物的画面(像是它们实际存在的那样)和事件的画面(像是它们实际发生的那样).换句话说,文学史想象的必须是一幅力求真实的画面.它必须能够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定位,最重要的,必须有能够利用的证据支持,并且在各种证据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使之具有自身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文学史想象使古代文学研究“处于一个明显依赖于历史而又不能还原为历史的位置”.在“明显依赖于历史”的意义上,文学史想象与古代文学的想象区分开来,具有更真实的历史的特性;在“不能还原为历史”的意义上,它又与一般的历史想象区分开来,具有更需要神思感悟的文学的特性.最终,文学史想象将文学与历史贯通起来,正如它将“前理解”与“还原历史”贯通起来一样.
四
文学史想象不尽同于一般历史科学研究的想象,不尽同于文学的想象.那么它本身又有哪些具体内涵和特点呢
首先,文学史想象注重历史的整体结构的再造.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会真记》)的论析为例.从“会真”一词在唐代的含义(遇仙或游仙之谓)出发,陈寅恪推断莺莺非出于高门:若莺莺果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氏.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者.俱为社会所不齿.等但明乎此,则微之所以作《莺莺传》,直叙其自身始乱之终弃之事迹,绝不为之少惭,或略讳者,即职是故也.同时,他还指出中晚唐文人集团作为新兴词科阶层,不太拘守旧时礼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思想.这些研究实际上追索了以下三种类型的问题:一、由词科文人、社会下层妇女及高第显宦等不同阶层,构成了传奇故事里的社会整体结构.其中,来自前两个阶层的男女主人公居于前台,后一阶层则主要以门第观念在幕后发挥影响.二、中唐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代.六朝以来的门第等级作为制度已受到削弱,但作为观念依然强固.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自隋以来不断发展,词科文人随着地位上升而思想活跃,梦想尝试爱情的欢乐,这种状况包括晚唐在内依然如此.三、门第观念占据着当时社会的价值制高点,持此价值观念者占据主流.词科文人虽逐渐占据主流,但他们试探爱情的触须一旦碰撞到门第观念的墙壁,随即稚弱缩回,始乱终弃的悲剧遂在所难免.
陈寅恪这样的研究,远远超出了只从张生或元稹个人道德出发的批评,远远超出了张生是否就是元稹本人的考证,也远远超出了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的方法论.对于其研究特点,陈允吉先生以为“主要表现在他具有过人的远见卓识.至于在细密的资料考证方面,倒并不是他最注意的.因此他所提出的一些新见解往往带有某种预见或推导的成份,需要后人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去发掘、研究有关史料,才能得到实际的证明”.傅璇琮先生也曾结合在古代文学研究界一度兴起的宏观、微观之争,作出以下评价:“与其说宏观建筑在微观的基础上,毋宁说是建筑在理论的基础上,没有理论的支撑,也就没有宏观,没有文化史批评,也就没有陈寅恪在多种学术领域所作出的远见卓识.”的确,历史的整体“真意”(“此中有真意”)比历史真实的细节更重要.《庄子天运篇》记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天道》篇记桓公读圣人之书,轮扁谓书乃古人糟粕,道之精微,不可得传.历史更是如此,它发生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之中,有大量的细节与背景,随着“逝者如斯”,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河流之中,经验意义上的真实历史便永远消失了.浩渺与遥远的过去,只留下些历史的碎片,不但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去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真精神.得其“意”而不是其“言”.因此,细节与史料的真实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当以文学史想象将此细节与史料放到整体历史的框架之中,这些细节与史料才显出它们的意义来.换言之,是用历史感去“盘活”个别细节和史料,而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文学史是一种历史的发现,同时也是艺术化的历史,它用想象的方式补充和超越历史史料的不足.文学史想象强调的是从局部去想象整体,从整体去考
关于古代文学类论文例文,与古代文学的历史想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