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议论文有关论文范本,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议论文有关论文的格式,关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议论文及玄学及思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议论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辨理论,其中的“论”是这一思辨理论的集中代表;中国东晋高僧慧远及齐梁崇佛文人刘勰从佛教和文学两方面对“论”作了深刻分析和阐述;魏晋玄学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借鉴了佛教“论”的思辨方式,东晋南朝的僧人及崇佛文人慧远、宗炳、沈约等在其议论文中直接引进了佛教“论”的思维方式,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议论文也受到了佛教“论”的潜在影响.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文学有着广泛、深刻、久远的影响,在诸多文体当中,议论文与佛教的关系,却少有人关注.在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诸多论著中,仅有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①一书涉及议论文与佛教的关系,故显得弥足珍贵.议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程度.一个民族的议论文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该民族逻辑抽象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国古代的议论文反映出了古代汉民族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拟就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做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研究中国各种文体史的学者对这方面的重视.

对于议论文来说,中国本土并不欠缺,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就很发达.墨、孟、庄、荀、韩等诸家为了施展其政治抱负,竭力加强文章的论辩色彩,使之具有说服力.然而,先秦先贤们的论辩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立象取义”②式的,即通过塑造形象,以譬喻、寓言、模拟的方法来说明“微言大义”③或“要言妙道”④.长于譬喻、寓言的孟、庄如此,就是擅长逻辑思辨、为文主张“三表法”⑤的墨子及其后学,仍然跳不出“立象取义”思维方式的窠臼.汉初贾谊、晁错等人的议论,立论深刻,思维严密,主题紧扣,见解不凡,很少带有孟、庄譬喻、寓言之痕迹.遗憾的是,汉代的整个思想文化政策偏重儒、道两家,致使长于逻辑思维的墨家沉积于历史底层.两汉解经,不是从理论上入手,而是偏重于训诂,即从音韵、文字等方面对儒家典坟进行考释,形成了“小学通经”⑥的理路.论辩色彩的减退,逻辑思维的淡化,给议论文带来了严重的思想荒芜和方法空缺.值得庆幸的是,两汉之际,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理论思辨.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它是劝导人们出世的;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凝结了古代印度人的思想智慧、生活实践的成果.尤其在思维领域,佛教很早就发展了一套辩证思维.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⑦

佛教极为重视对概念的研究,它往往从宗教的实践活动规定概念,用宗教原理给这些特定概念下定义,通过对特定概念进行分析,演绎出其思想理论体系.佛教中的“阿毗达磨”⑧就是运用概念分析、研究而建立学说体系的.如最早的汉译佛经之一的《阴持入经》⑨,就对佛教的基本概念“五阴(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内外各六)进行了逐个的分析,提出了“无常”、“无我”的基本教义,推导出了社会人生的“苦”和宇宙世界的“空”,建立起了一套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⑩.这种对概念的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是中国本土文化中没有的.东晋后期,小乘的主要论藏基本上译介了过来,形成了专门研习论藏的毗昙学派.尤其是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了大乘论藏《大智度论》,更将毗昙之学推向了新的高潮.南方佛教领袖慧远专门论述了“论体”:

论之为体,位始无方而不可诘,触类多变而不可穷.或开远理以发兴,或导近习以入深,或阖殊涂于一法而弗杂,或辟百虑于同相而不分.此以绝夫垒瓦之谈,而无敌于天下者也.尔乃博引众经以赡其辞,畅发义音以弘其美.美尽则智无不周,辞博则广大悉备.是故登其涯而无津,挹其流而弗竭,汪汪焉莫测其量,洋洋焉莫比其盛.虽百川灌河,未足语其辩矣;虽涉海求源,未足穷其邃矣.若然者,非夫渊识旷度,孰能与之潜跃非夫越名反数,孰能与之澹漠非夫洞幽入冥,孰能与之冲泊哉[11]

慧远把“论”(毗昙)作为“体”[12]来探讨其本质属性,这在佛教史上还是第一次.慧远认为:一、“论”的本质属性是“位始无方”,“触类多变”.前者是说,“论”一开始就没有具体方位和规矩的,它无处不在却又处处显现而不可追问;后者是指,“论”是变化多端的,它因各种事物的性质来变现而不可穷尽;故“论”超越了凡夫俗子之谈,所以是“无敌于天下者也”.二、“论”的形式特点是“博引众经”,“畅发义音”.前者是说,“论”广泛援引佛教经律来丰赡其文辞,这样就可使论辞详备,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后者是指,通过畅达阐述佛教教义和音声来弘扬佛教音声、教义之美,使般若智能无所不周.三、“论”的基本特征是“辩”和“邃”,即论辩和深邃,就是说,“论”就要具备雄辩性和深刻性,否则,不成其为“论”.应该说,慧远总结的这三个说法抓住了“论”的要领和实质.

佛教的“论”,在来源上还得益于它的“论议”[13]和“论辩”.佛教信众为了深入学习和领会佛陀的教义、教理,相互之间经常设问、答辩;同时,还要与其它宗教或学术派别论战,以捍卫佛教的正确性和正教的地位.佛教就是在与敌手论辩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如唐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就在著名的那烂陀寺与印度教徒举行了擂台论辩,取得了胜利[14].可以说,论辩是佛教训练信徒思维缜密、推理严谨的一个颇为有效的方法和优良的传统.佛教徒采用设问、答辩的基本方法是“四记问答”:

记有四者,谓答四问.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余.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15]

四记问答:是指解答诸质问时,依所提问题的性质而将回答的方式分为四种:(1)一向记,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的方式予以回答;(2)分别记,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再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3)反诘记,不直接回答,先反问对方,在反问中使其悟解,或以反问来彰显问意后,再给予回答;(4)舍置记,对于所问,如属于不应答或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问题不值应答.在此之前,汉译的《大智度论》在讲到佛陀说法时的分析、阐述已运用了“四种答”:

念佛所演说者,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佛所演说,亦深亦浅.观实相故深,巧说故浅,重语无失,各各有义故.佛所演说,住四处,有四种功德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有四种答,故不可坏:一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佛所演说,或时听而遮,或时遮而听,或听而不遮,或遮而不听.此四皆顺从无违.”[16]

佛陀说法,灵活机动,针对不同听众、不同问题,采用“四种答”,起到了极佳的效果.正是这“四记问答”的论辩方法,使得佛教信徒普遍擅长辩论.《华严经》云:“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17]佛教中专有“辩才&#

1 2 3 4 5 6

议论文有关论文范本,与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

汉语言文学全部课程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当代文学硕士

网络文学研究论文

英语文学类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硕士就业

汉语言文学硕士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

doc下载 下载佛教对中古议文的贡献和影响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