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物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观察文学场域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出版物类毕业论文,关于观察文学场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出版物及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出版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蓝和郭嗣汾30.大部分的这些编辑和出版家在上述的出版状况中被提到过,并且这些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艺协会会员、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和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会员.会员关系是交流联络和结盟的形式.在有作品出版的作家中台湾省籍作家占极少数.50年代末期主要印刷了钟理和,钟肇政和林海音的作品31.根据短篇小说集的书目,初创时期至1953年期间的出版要数出版过一共15个集子的《现代小说》(属于“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丛书”)的文艺创作出版社最引人注目.这个出版社经营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的杂志《文艺创作》,也出版几个文学丛书和书籍.因为这家出版社那时付的比较高的奖金和稿酬都出自国民党中宣部,所以国民党政府对这些文学奖的影响也跟对由文艺创作出版的杂志和书籍的影响一样非常明显32.财经和政治资本的装备使这个出版社具备了全面的出版能力,这个能力当然也帮助无形资本的积累.很多作家也正是由于获得了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的奖才得以出名的.
50年代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很多都是那时在杂志和报纸上,如《中央日报》、《民间知识半月刊》、《自由青年》、《文学杂志》等等上已经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的综合选集,现在不过是由杂志编辑部编辑成书出版而已.属于50年代重要的文学出版社的新创作出版社在1954年出版了《自由中国》杂志的一个集子《中国创作小说选集》.对《文艺创作》和《自由中国》付给的稿酬所作的比较证实了新创作出版社比文艺创作出版社可支配的经济资本明显少得多33.对主编雷震的惩办意味着《自由中国》杂志于1960年停刊,这表明不能寄希望于政治势力的支持.
看短篇小说集的书目,由文学机构出版的书的数目引人注目,如1960年由妇女协会出版的书名为《妇女创作集》的集子.有名望的作家也同时担当主编,如由萧铜1956年在台北书局出版的《六十名家小说选集》,以及由张漱菡编的两卷本选集《海燕集》(1953年由海洋出版社,续集1958年由文光图书公司出版).作家的声望跟社会联系、有影响的协会会员资格一样--也就是无形的和社会的资本--即使不象政治和处于第二位的经济规模的程度那样深,却也同样决定50年代台湾的文学出版.
五、结语:出版事业,专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一书中对50年代的文学发展作了如下概括:“50年代文学所开的花朵是白色而荒凉的,缺乏批判性和雄厚的人道主义关怀,使得他们的文学堕为政策的附庸”34.也许,因为叶石涛属于台湾本土派,所以他所说的只带意识形态的意味儿但胡适1958年对人们期待什么样的文学的清楚表述的一段话“证实了”叶石涛的观点.胡适写道:
我们希望的除了白话是活的文字,活的文学之外,我们希望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人,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的上人味儿的文学.要有点儿人气,要有一点儿人格,要有人味儿的人的文学.第二,我们希望要有自由的文学,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辅导,更不能由政府来指导.人人是自由,本他的良心,本他的知识,充分用他的材料,用他的自由--创作的自由来创作.这个是我们希望的两个目标: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35
不由得会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出现了对另一种文学的需求(除了政府需求“反共文学”之外),尽管出现了如叶石涛、钟肇政或者钟理和这样的作家,为什么“反共文学”能够作为唯一的文学思潮而被普遍接受或者如美国文学家王德威曾表述过的那样:“我们要问,反共文学如何主导了一个时代台湾文学的话语情境如何抹销周遭的杂音如何铭记历史的伤痕”36
对台湾50年代出版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场域上的统治力量是政治势力.国民党政府采用的政治和法律的规定,特别因其占有最大的经济资本而制约了文学场域上扮演角色的机构或机关的行动自由.政治法律的规定和经济资本这两个有影响的要素--如中华文艺奖金会的活动显示的那样--使政府有可能通过成立有影响的文学协会或通过以奖金的颁发使作家出名等来实现无形资本的积累.
相比之下,从大陆来的出版社跟在台湾新建立的出版社一样才刚刚开始开创,它们既缺乏经济资本又缺乏无形资本来建立一个文学场域上与政治势力并立的自治.对台湾地区60年代和70年代文学场域的考察显示,我们在此发现了一个改变了的形势,这个形势使其有可能在严格的审查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大大遏制政治势力的影响.无形资本至少在50年代初期还不是一个有力的影响要素,因为这时的文学景象只是一个以大陆作家为主体、台湾省籍作家为少数而组成的马赛克似的镶嵌.大陆作家力图通过作家、编者或出版者的职业,通过各种协会的会员资格,通过恢复旧有的社会关系网等等来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景象.叶石涛对此写道:“(大陆)来台的第一代作家包办了作家,读者及评论,在出版界树立了清一色的需给体制,不容外人插进.”37
叶石涛在此暗示,这一时期的台湾省籍作家困难之多.首先他们必须排除语言障碍,因为他们中的很多是在日语教育体系下长大的而现在不得不重新学习汉语;其次,他们既没有政治支持也没有必要的经济资本来实现文学性的出版活动.除此以外,数量上所处的劣势也导致他们的那些大陆作家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网没有大影响.
《文友通讯》杂志的发展过程典型代表了50年代的形势,同时表明可以怎样依据对文学场域的分析来具体分析文学的发展.后来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起过很大作用的作家钟肇政在他的作品一再被“杂志和出版社拒绝”的情况下决定于1957年4月发起跟写作界同仁的“文学交流”.他回忆道:
长年居住乡间,毫无外来的刺激.我写第一篇文章时,连稿纸是什么样的东西都不懂.如今自觉算是出道了,依然孤独,无知,无依,无助.我渴望有一些这方面的朋友,我也想到,一定还有若干从事写作或者说有志文学的人,也在寂寞中摸索,渴求友谊的偎倚,慰藉与鼓励.38
这些文字表明,那时的台湾省籍作家自己的文学景象和网络是多么的少,以及他们自己的文学景象和网络与大陆作家的文学景象合为一体的是多么少.《文友通讯》其实不是一份正式对外发行的杂志,而只是以油印的方式由钟肇政邮寄给文友的“私人刊物”39.一共七个作家,在:1)文友动态,2)作品轮阅,3)作品评论三个大方面交流了一年之久.文学的潜在能力虽然在此很明显存在,但是却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无形的、能产生影响的要素来创办一份正式的杂志以替代私人的出版物,并由此创立一个出版社.
我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需要作进一步的仔细研究.文学出版事业可以让人观察到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本文对50年代的情况只作了很粗略的概述.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发展的过程,应该继续对特定的出版社作专题研究.
①见Roert Escarpit:Das uch und der Leser.Entwurf einer Literatursoziologie.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
关于出版物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观察文学场域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