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文艺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文艺学类有关论文查重,关于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学及义理及文章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63;

戴震在《与方希原书》中关于“义理、制数、文章”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话题,也是富于历史深刻性的话题.这种挑战来自一种成长的力量,一种在学术专业化、细密化方向上取得了成就也获得了自信的力量.如果说考据、训诂曾经是义理之学附庸的话,那么到了乾嘉时期,它已经摆脱了依附地位而自成强大的一足,无论义理之学,还是文章之学都不得不敞开自己的门户,接收容纳它在学术上的影响.

乾嘉考据学如果说以“通经致用”作为隐性宗旨的话,那么在道问学方向上的多方位开拓而形成新知识体系的成就即成为它的显性特征.对于凭借科举制度而形成优势地位的文章之学,这种新兴的学术挑战才是最为严峻的问题.

姚鼐继承下来的古文“帝国”,在考据风雨袭来之际,已呈现某种颓势.然而姚鼐也具有他的敏感性,他所做出的,是两个方向上的回应.一种是以攻代守的防御性回应,挑剔、批评甚至攻击考据学;另一种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将文章之学改善为具有某种开放性,多少认同了道问学、考据学的主流趋势.再一方面,就是在形上学的层面上尽力提升文章之学,使之更具有普遍哲理的意味.

先说第一种回应的概况.姚鼐少时家教甚严,几乎足不出户.因为在兄弟辈中天份聪颖,得到伯父姚范的喜爱,可以在刘大*,、叶酉等知名学者来访时随侍旁听接受熏陶.在家族和故乡的学术氛围中,姚鼐从姚范治经,随刘大*,学古文辞,接受的是典型的桐城教育.然而在姚鼐二十岁中举之后,就走出了家门,逗留于京师、金陵、扬州等地,三十三岁成进士入翰林院前后,又结识了许多名重一时的文人、学者,如朱筠、戴震、程晋芳、钱大昕、方希原、朱孝纯等.新的交友经历肯定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接触了方兴未艾的考据学问,但另一方面,时尚习俗中也有他非常看不惯甚至与学术信念相抵触的东西.这种感受他曾多次鲜明地表现出来,《停云堂遗文序》即很有代表性.其言曰:士不知经义之体之可贵,弃而不欲为者多矣.美才藻者,求工于辞章声病之学;强闻识者,博稽于名物制度之事,厌义理之庸言,以宋贤为疏阔,鄙经义为俗体.若是者,大抵世聪明才杰之士也,国家以经义率天下士,固将率其聪明才杰者为之,而乃遭其厌弃.惟庸钝寡闻不足与学古者乃促促志于科举,取近人所以得举者而效为之.夫如是,则经义安得而不日陋?苟有聪明才学者,守宋儒之学,以上达圣人之精,即今之文体而通乎古作者文章极盛之境,经义之体,其高出词赋笺疏之上,倍蓰十百,岂待言哉?可以为文章之至高,又承国家法令之所重,而士乃反视之甚卑,可叹也.

这篇序言体现了姚鼐的忧虑,也道出了他的一种理想.他的忧虑主要是唯恐一流人才流失,为国家拔取俊彦的科举要津,反而为庸才所填塞.他的理想则是期待聪明才杰者继承宋儒的学问,发扬古文的优势,在科举制度中脱颍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从这篇文字中正可以清楚地看见当时的风尚,尤其是考据学的风尚.

中正平和,是姚鼐议论文字的特色.他对于汉学中某些人士的激烈言词,虽然不满,但仅是挑剔其中过当之处,并不做出强硬卫道者的姿态疾言厉色.在《复蒋松如书》中,姚鼐先论程朱的长处,说他们“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然而姚鼐除此之外还有妙评.他对程朱(可能更指朱熹―――引者)还特地称赞他们“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在称许宋儒时,独拈出一个“情”字,实在出人意表.其后姚鼐叙述了元明以来推崇程朱的合理性,也指出一旦当局以程朱之学取士所带来的弊病:“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指出后世趋利禄之士将程朱教条化的特性,也阐明了乾嘉时汉学所以兴起的道理.他说:“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至,以攻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这又指出当时宗汉者偏激的毛病.姚鼐在汉宋之间自然有其倾向,但并不极端.他承认“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但是此时的考据学者严判汉宋疆界,非此即彼的态度也导致了另一种教条化,“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胜于往者为时文之士”.他的结论是:“博闻强识,以助宋君子之所遗则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在这里,“跨越”可释为“颠覆”.

姚鼐的这些意见不是一时的感触,而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在这封书信中他还说明了自己是怎样坚持的:“往昔在都中,与戴东原辈往复,尝论此事.作《送钱献之序》,发明此旨.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姚鼐并不是后代一些专家所想定的庸儒、陋儒.他自己虽然谈不上是考据学家,但是对考据之事也不陌生,有过《汉庐江、九江二郡沿革考》、《项羽王九郡考》、《泰山道里记序》、《小学考序》、《小学》(论《说文解字》之失等)文章.况且,与戴震、钱大昕等在京师时多有过从而结成学术之谊,并不会无端排斥考据学.他只是不满意时人对宋学的全盘非难与否定,同时也抓住了一些考据学家过于琐屑细小,忘却了学问宗旨的毛病.姚鼐的批评在当时的确势小力孤,但也绝非天下一人.同时的袁枚也有同感,曾写出《考据之学莫盛于宋以后而近今为尤,余厌之,戏仿太白嘲鲁儒一首》.其诗开头便是冷嘲热讽:东逢一儒谈考据,西逢一儒谈考据.

不图此学始东京,一丘之貉于今聚.

尧典二字说万言,近君迷入公超雾.

八守策讹八十宗,尊明强分疏.

或争关睢何人作,或指明堂建某处.

考一日月必反唇,辨一郡名辄色怒.

干卿底事漫纷纭,不死饥寒死章句.

专数郢书燕说对,喜从牛角蜗宫赴.

我亦偶然愿学焉,顷刻挥毫断生趣.

其下尚有数十句,兹不录.由此可见,考据之学一旦登堂入室成为显学,也就如同程朱学、阳明学一样会出现“末流现象”,其特征为:标举门户以自高位置,弃本据末以展示小慧,立足极端以排斥异已,而其大弊则在于变公论为私学.如章实斋所言:“末流之学,各以私意恣其说尔.”(《易教下》)由此亦可见,姚鼐的挑剔批评并非无因,而他对宋学的维护也确有规范世道人心的用意所在.所以他这种以攻代守的防御性回应亦有实事求是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偏狭的门户宗派之见.

再说姚鼐的积极性回应.为后人视为回敬戴震的《述庵文钞序》,其实恰恰可以证实姚鼐论学的开放性.其言曰:“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足以相济;苟不善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文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在这里,学问可分为三,然所论重心则为“善用”或“不善用”.权衡在于学者的主体性.在另一篇《复秦小岘书》中则言:“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一涂之中,歧分而为众家,遂至于百十家,同一家矣.”在此处就不是取舍择取的“用”法,而是指出义理、文章、考证在学术根源上的同一性.虽然可以“异趋”,但归根结底都有存在而不可废弃的理由.很显然,在姚鼐心目中,更为重视的是“和三而一”的大学问.过分强调姚鼐古文家的专业立场,可能并不符合他的本意.因此,毋宁说,在学问三端或三途的论辨中,反倒是姚鼐站在了制高点上,能够比较公正地分别当时义理学、文章学、考证学的长短优劣,立论并不偏私.黑格尔曾经说历史上许多现象&

1 2 3 4 5

文艺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核心期刊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提纲

文学类论文大纲

汉语言文学自考时间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汉语言文学大专自考

优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自考专业

英美文学论文olivertwistcharlesdickens

文学论文下载

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