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用格式塔心理学解读中国画之美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格式塔心理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用格式塔心理学解读中国画之美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格式塔心理学及文学艺术及中国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格式塔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对文学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和视知觉理论来重新诠释中国画的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格式塔;完形;视知觉;中国画
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中有一定影响的流派,它对文学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涌现出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这样的著名文艺心理学家,成为当代文艺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阿恩海姆认为视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单纯的累积和叠加,而是经过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后形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知觉本身显示出一个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
格式塔心理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一、“经营位置”――和谐之美
谢赫在“六法”里提出“经营位置”,即绘画的构图问题,也就是对画面的形象的整体布局和构思.这要求作者把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组织、匹配和协调,在完整的构图中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情感.同时,让观众在画面的整体赏析中得到审美快感,产生共鸣.阿恩海姆将这种人的知觉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完形”,它对艺术审美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从画面的整体出发,在心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完整画面,不仅仅拘泥于单纯的线条、色彩,只有整体的“有意味的形式”才是审美的重点.各个细节部分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视觉形成了一个总的审美知觉、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的结构,就永远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所以,中国画的构图与表现方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步移景换”的创作视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一系列构图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中,使画面更加自由、灵活.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著名的风俗画,整幅画面尽现了市井的繁华场景.作者既画了桥上又画了桥下的场景,既表现了屋外又表现了屋内,只有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才能解决好这个矛盾,才能把这些复杂的场景在十几米的画卷中尽现无遗.这种巧妙的构思,让审美知觉的“完形”得到了发展和体现,而不是客体固有的.视知觉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把握形的构成.
二、“应物象形”――抽象之美
点、线、面是绘画表现物象用于造型的三个基本形态.中国画注重笔墨,注重“应物象形”(谢赫六法).看似无意无律涂抹的点、“胡乱随意”写出的线其实体现的是画家心中的物象、心中的意境和难言的神情.阿恩海姆认为,由心理学实验所发现的知觉的完形、概括能力,在艺术和审美经验中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成为艺术家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的能力,它对理解艺术形式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艺术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使形式的结构与所呈现的意义的结构之间达到某种一致,这种一致就是格式塔心理中的“同形性”.中国画的笔墨就是构成这种“同形性”的要素,在这种带有浓重主观意味的笔墨之下产生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函授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9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这篇论文出处: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6110.html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用点,点有其抽象性和寓意性.在画面需要的地方点出形态各异的点所表示的物象也不尽相同,远处的树木、苔藓、近处的水草、丛林都可以用点表现.墨色的浓淡则表示疏密明暗的关系.八大山人善用墨点也善用泪点,它的断断续续、零零落落的墨线与墨点汇成了山和水、树和亭的形象,表现孤寂和冷漠,表现出画家心中的凄惨和苍凉.正如郑板桥题八大山人的画曰:“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将自然形象高度概括并带有程式化的表现点法无疑使画面更具有形式美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艺术其实就是线性艺术,中国画的用笔,有一种说法叫“书画同源”,是指书法与绘画是源于一个由来.所以中国画就如中国书法一般讲究线条的韵律美感.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如行云流水,严谨流畅而不乏装饰性;吴道子的线条飘逸优美,如“莼菜条”一样灵活生动,无愧为“吴带当风”;武宗元画衣纹用“兰叶描”,人物衣服迎风飘举,真可谓“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谢赫《古画品录》).线的节奏、力度、变化贯穿整个画面,线条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状物,更是画面的纽带,表达一定的意境和气韵.
三、“随类赋彩”――展现色彩之美
谢赫对色彩的运用提出“随类赋彩”,使得中国画一直以表达对象的真实色彩为标准.但是到了中国画发展到士大夫、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的色彩观发生重大的变化.可以说中国画色彩不是“自然主义”的,他们根据主体思想的需要运用色彩.格式塔心理学对此有充分的分析:知觉的整体性并不是对元素进行简单复制的结果,而是对元素的一种创造性地再现.唐代王维倡导“诗情画意”,推崇水墨画,在《画学秘诀》中写道,“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多以水墨为主,崇尚笔墨情趣,这当然不是“随类赋彩”,而是墨代五色,墨分五彩.水墨画中的黑白世界让人产生一种肃穆静谧的敬畏和无尽玩味的诗意.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都有自身的构成和发展规律.在当今这个各种艺术流派、文艺思潮涌动的时代,我们用西方的审美心理学理论重新诠释传统中国画的形式美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用格式塔心理学解读中国画之美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