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创作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创作及教育界及中文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1;等均为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借景雅聚,作词作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活动.《潜社词续刊》收录有六集,共151阕.
第一集江城梅花引(丙子春禊)15阕
第二集看花回(杏花)15阕
第三集声声令(拜孝陵)12阕
第四集洞仙歌(拟东坡摩诃池纳凉词)10阕
第五集祝英台近(秦淮秋禊)16阕
第六集菩萨蛮(五都词)70阕
蝶恋花(闻钟)13阕
上述所说的每一集,实际是一次社员聚会词曲创作结集,且多随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择机会相聚.据《潜社汇刊同人名录》,“潜社”成员共有70人:
龚慕兰、罗刚(隐柔)、濮舜卿(舜钦)、卢炳普(彬父)、卢前(冀野)、楼公凯(竹圃)、蔡达理(剑泉)、蒋竹如(集虚)、贺楚南(柏芳)、冯国瑞(仲翔)、张世禄(福崇)、张汝舟、陆祖庥、陆(少)、曹明焕(丹秀)孙为霆(雨廷)、马著(霄鹏)、唐圭璋(季特)、唐廉(桐荫)、徐景铨、段天炯(熙仲)、周世钊(元)、武祥凤、李慰祖、李祖、李和兑(吉行)、吴宏纲(正维)、沙宗炳、宋希庠、朱祖谦(伯和)、朱元俊、王玉章、王文元(应三)、王起(季思)、苏拯(琴僧)、邓骞、刘熙、叶祥瑞、董文鸾、常任侠(季青)、张惠衣、袁菖(爰瞠)、凌树望(公威)、高行健、李家骥、李骧(仲骞)、王灵根、聂青田(晓村)、刘德曜、刘润贤、蒋维崧、翟贞元、杨志溥(文山)、彭铎(炅乾)、陈永柏、陈舜年、陈昭华(振球)、陈松龄、张乃香(馨香)、梁(庸生)、盛静霞(伴鹜)、陶希华(实之)、徐益藩(一帆)、周法高、周鼎(礼堂)、吴怀孟(南青)、李孝定(陆琦)、沈祖芬、朱子武、王凌云(重生).(24)
吴梅执教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了日后成为著名词曲学者一批学人,他们中除卢前英年早逝(1951年)外,多在大学开设词曲课程,再传词曲学人.如许之衡(北京大学)、俞平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讷(中敏,二北,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钱南扬(绍箕,南京大学)、吴白(征铸,南京大学)、王玉章(南开大学)、唐圭璋(南京师范大学)、王起(中山大学)、万云骏(华东师范大学)、汪经昌(台湾师范大学)等.其中许之衡、俞平伯、任讷是吴梅执教北京大学时的学生,其余则是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弟子.在1930年代他们中间有多人也为“学衡派”的刊物《国风》写文章.
这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8564.html
吴梅指导“潜社”成员中,张世禄、周法高后来以语言学研究见长.“潜社”后期,因吴梅改指导南北曲,填词由汪辟疆、汪旭初指导.汪旭初坚持填词五十多年,留下《梦秋词》20卷一千三百八十余阕.
张世禄、段天炯在1940年代胡小石任中央大学系主任时期,为胡的左膀右臂.1949年以后,分别在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当时在中央大学有“中大出了两个女才子:前有沈祖芬、后有盛静霞”的说法.沈祖芬是以白话新诗和旧体诗词双管齐下而驰名,其中《涉江词》尤得文苑称道.随后她与程千帆琴瑟和鸣,执教武汉大学.盛静霞也以诗词创作扬名,后与语言学家蒋礼鸿珠联璧合,执教杭州大学.
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和学生中的“禊社”联句和“潜社”词曲活动,随黄侃、吴梅宴席上“打架”失和而受到影响.这便是学林相传的黄、吴不和之事.
1981年5月《学林漫录》第三集中有袁鸿寿的《吴瞿安先生二三事》,文中披露了黄侃、吴梅之间的矛盾和此事对吴梅个人的影响.袁鸿寿说:“据我所知,有三种压力伤了他的心.等第三最使他伤心的事是到了南京,黄季刚先生曾讥讽曲学为小道,甚至耻与擅词曲的人同在中文系当教授,从谩骂发展到动武.排课的人只得把吴的课排在一三五,黄的课排在二四六,使他们彼此不相见面.黄侃与系主任汪东都是章门弟子,自然瞿安先生处于下风.”(25)程千帆在1983年4月《学林漫录》第八集刊登的《忆黄季刚老师》一文中对袁鸿寿之说给予否认.但他同时在文章中说到“季刚老师脾气很坏,爱骂人”(26).其实事实在《黄侃日记》、《吴梅全集瞿安日记》(27)中有详细的记录,作为《黄侃日记》整理者的程千帆,后来是看到此日记的.他在1986年11月和1999年10月先后为《黄侃日记》写了《后记》和《附记》.
1929年至1933年6月之前,黄侃、吴梅关系尚好,并有多次的“禊社”联句和酒聚.1933年6月3日在应毕业生之请的酒会上,两人酒后失态,由讥讽到动手打架(28).6月6日,吴梅托汪东带书信来谢罪,黄侃拒受,并回信“言不再与之共饮”(29).至1934年11月4日,金陵大学研究班学生宴请老师,席中吴梅遭黄侃“破口大骂”和“天下安有吴梅”(30)羞辱,使得胡小石揎拳而起,欲打抱不平.事后胡小石仍表示与黄侃“须有一决斗也”(31).
从此,在《黄侃日记》、《瞿安日记》中再也没有两人共饮或接触的记录.此事自然也影响到了他们各自的学生的来往和交流,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学生在回忆此事时的态度.
章太炎在《黄季刚墓志铭》中就提及他“好酒,一饮至斗所,俾倪调笑,行止不甚就绳墨”(32),也曾因言语不和而欲同陈汉章动手动脚.在北京大学时,“始与象山陈汉章同充教授,言小学不相中,至欲以刀仗相决,后又善遇焉”(33).又曾与多年的同门吴承仕决裂.以此说来,黄侃到中央大学后,要打吴梅耳光和“破口大骂”,同“刀仗相决”相比,已经收敛了许多.这与黄侃“好酒”有关,更与他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的特殊经历相符.
另外,在黄侃身上还有中国“私学”传统的延续.他到中央大学执教后,坚持要问学弟子行叩头拜师礼,每年呈“束修”.同时,他对自己在金陵大学指导的研究生也每人每学期另收一个大洋(银元),并将此事记入日记.他说自己关于经学的真学问是向刘师培叩头拜师学来的.而刘师培四代治《春秋左传》,却因不懂数学,无法解决其中的天文、历法问题,排不出《左传历谱》年月日来.刘师培是向数学家徐绍桢(职业军事家,业余研究数学、天文,著有《后汉书朔闰考》、《勾股通义》、《学一斋算课草算学问答》等)叩头拜师后才得以解开.在他执教的大学之外,若有问学者更是先拜师为徒.杨树达让侄子杨伯峻去拜黄侃为师时说:“季刚学问好得很,不磕头,得不到真本领.”(34)杨伯峻呈十个大洋,磕头行礼后,黄侃对他说:“我的学问是磕头得来的,所以我收弟子,一定要他们一一行拜师礼节.”(35)
三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南社成员、《学衡》作者曹经沅(蘅).
作为诗人的曹经沅,是1927―1937年间著名的“业余编辑”和文人雅集的组织者.他主编天津《大公报》系《国闻周报》的“采风录”十年508期(1927年7月3日第4卷第25期―1937年8月16日第14卷第32期,署名“国风社选”)时,坚持刊登旧体诗词.在1933―1934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秘书,兼高等文官考试委员期间,共组织有四次大规模的诗人雅集.他先于1933年农历三月主持了“上巳日莫愁湖禊集”(36),继之又因参加7月29日“同光体”诗坛盟主陈三立主持的庐山“万松林”诗会,编辑有《癸酉庐山雅集诗草》.这次诗会由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发起,陈三立主持,曹经沅具体操持分韵赋诗.
《癸酉庐山雅集诗草》编辑出版时,曹经沅请陈三立题写书名,并写有《序一》,请陈衍和冒广生分别写有《序二》、《序三》.
这次庐山“万松林”诗会雅集是以晋释慧远游庐山诗分韵赋诗.《癸酉庐山雅集诗草》的作者共73人,作者姓名“以拈韵原诗次第为序”:
由云龙、左景清、龙达夫、释德峻、黄伯度、周一夔、巴壶天、李烈钧、许凝生、
姚琮、刘景晨、方本仁、蒋作宾、关赓麟、程臻、丁瑚村、曾学孔、吴宗慈、
程天放、释太虚、蒋笈、吴鼎昌、张默君、黄、李宜倜、伍非百、杨啸谷、
徐宝泰、戴传贤、陈天锡、汪兆铭、张珩、马宗霍、杨增荦、许崇灏、林葆恒、
林尔嘉、何承徽、熊式辉、许同莘、邵元冲、王揖唐、解树强、谢远涵、曹经沅、
陈其采、黄、彭醇士、许世英、黄子献、李宣龚、宗威、金天翮、龙沐勋、
刘成禺、贺鹏武、刘道铿、程学恂、林世焘、邓鹏秋、曾仲鸣、曹熙宇、张元群、
贺良琦、刘筠友、吴汝澄、沈祖德、祝谏、陈隆恪、鲍庚、平宝善、黄履思、向乃祺.(37)
从这份名单看,作者多是政界名流,像龙沐勋(榆生)这样的学者是少数.陈三立亲属中只
文学创作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