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文艺美学:理建设其当代问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文艺美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文艺美学:理建设其当代问题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美学及文艺学及文艺理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在被波德莱尔、齐美尔、克拉考尔、威廉斯、本雅明等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来之后,现代性体验与都市的密切关系几乎没有人怀疑.李欧梵、李洁非等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之间联系的研究,也可以表明在中国同样存在着现代性体验与都市的联系.我们不无理由相信,中国人的当代体验与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发展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联系.但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当代中国都市的文化形象在文艺美学研究视野中仍然是简单而模糊的.对于文艺美学研究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李洁非曾指出,在社会学意义上,“(1)古典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过渡,它的质变及量变,以及它发展的线条,乃是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的源泉与核心.(2)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尽管有曲折与反复,但历史终究肯定了如下一点:中国原有的以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为本位的基本结构已让位于以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为本位的基本结构”(18).尽管如此,在20世纪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城市文化或都市文化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领域得到学界应有的研究,而往往是在某种更具统一性、更为主流的文化框架内作为被其包容或排斥的一部分才得到讨论.由此所产生的,是都市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二元形象:在经济发展的意义上,人们积极追求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在文化发展的意义上,人们对以商业化和消费文化为特征的现代都市文化所持的态度却并不积极.一方面,现代都市文化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一个代表,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中一直是重要的“风向标”,人们对现代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光怪陆离的都市形象;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文化形象在20世纪中国文化想象中又不完全是美好和进步的,欲望的都市、滋生罪恶的都市、浮华堕落的都市、庸俗不堪的都市、资本主义的都市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都市形象.可以说,对于现代都市的文化认知与现代都市在中国的发展程度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错位.这种状况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遭遇十分相似.
如果说,1980年代前,当代都市文化在中国文化处境中的进步/堕落二元形象尚有其一定合法性,那么,1990年代后,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突飞猛进的市场化进程加剧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市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图景中大范围出现,都市生活为更广大的中国民众切身体验,都市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大当代社会课题出现在主流视野中.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当代都市的发展已发生剧变,并且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轮都市化进程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当代都市的发展,当代都市文化的二元形象便愈加突现出其滞后性的错位.事实上,进入1990年代后,中国当代都市的发展使其所呈现的文化形象更趋复杂,人与都市之间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关系,对都市生活的体验也更加形形色色――它形成一种颠覆性力量,进步/堕落式的都市二元形象逐渐消解,也渐渐失去其合法性.由此,重建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形象的任务便历史而现实地提了出来.而完成这一任务的第一步,就是对当代中国都市复杂文化图景的分析.
都市大众文化的繁盛,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与对都市文化形象的二元认识相似,在文艺美学研究领域,对于都市大众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二元性认知的难题.由于“都市大众”是复杂的,同时也是一个模糊的社会群体,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都市大众的日常生活往往呈现出“单子化”状态,而孤独感则是都市大众最为突出的感受,这种“单子化”的生活状态恰恰为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提供了生长空间,都市大众在其中可以找到某种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而对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布尔迪厄的“区隔”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19)对都市大众文化与都市形象的二元性认知看似清晰明了,其实却是模糊的.这种划分不仅遮蔽了大量中间状态,而且忽视了都市大众群体的不确定性以及都市生活感受的复杂性.在二元性认知架构下,对“都市大众文化”概念的运用会产生“泛化”问题,各说各话,缺少沟通,使得讨论流于表面.
如果说,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当代体验是文艺美学当代意识的体现,那么,对于承载中国当代体验的都市文化、都市大众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就是反思文艺美学应当拓展的一个研究领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文艺美学需要对都市文化形象和都市大众文化的二元性认知进行一番清理,而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文艺美学问题意识的展现过程.
(二)无论认为文艺美学是系统研究艺术活动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还是主张文艺美学是文艺学与美学的学科交叉并且研究文艺的特殊审美规律,其实都已经为文艺美学研究确定了一个对象――文艺或作为“审美”的文艺.可是,即使以“文艺”为对象,谁又能否认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等对“文艺”的当代影响呢?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由当代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艺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可以概括为“1.文艺活动日益深刻的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2.由于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电视连续剧、广告、流行歌曲等成为大众主要的文化消费对象;3.艺术消费方式与消费目的的变化,艺术接受的休闲化与日常生活化;4.新的知识分子/文人类型、新的文化与艺术从业人员以及‘新媒介人’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图书商人,各种游走于官方、大众与市场之间的编辑记者等)的出现;5.文化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如出版社、画廊、音乐厅、博物馆等)的种类与性质的变化,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机构(如唱片公司、影视剧制作中心)的出现等”(20).人们开始把这些现象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如果说,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艺美学研究对象而言尚显宽泛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则把问题更加具体化、集中化:在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分析中,人们更为具体地发现了文艺美学以往所持的“审美”话语的种种不适用性,已成既定事实的文艺美学在对我们自身存在进行表述时产生了困难,失去了对新产生的审美活动与艺术生产、消费方式的具体阐释能力.由此,重构文艺美学话语便成为一个亟待开展的学术工作,这其中,重构文艺美学基本概念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在美学向度上,伴随消费文化而来的都市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制造都市大众日常感性需求、张扬都市大众日常感性生活满足并将其“欲望化”的同时,正在更为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不断“架空”着经典意义上的超越性、非功利性“审美”理想.而1990年代以来不断被“边缘化”的经典美学话语(21)在面对这一“危局”时,却“坚守”了理想性的审美价值立场,试图通过揭露都市大众日常生活需求的被操纵性,而否定都市大众日常感性满足的“欲望化”、非理性倾向等,并以此警醒都市大众.只是这一“以守为攻”的方式非但没能扭转其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命运,而且相当程度上使得经典美学话语进一步隔断了与都市大众日常生活相沟通的道路.人们不禁要问:在被操纵的、欲望化的、非理性的都市大众日常感性之外,是否还存在正当的都市大众日常感性诉求?美学是否应该通过自身的话语重构,寻求更加
文艺美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文艺美学:理建设其当代问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