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痕文学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伤痕文学再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伤痕文学方面论文格式,关于伤痕文学再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伤痕文学及文学作品及政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伤痕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伤痕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文学思潮,距今已近三十年.三十年来,文学潮流及写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重新回头反思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是必要的.
关于伤痕文学作品,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如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1979年)、《牧马人》(1980)、郑义的《枫》(1979)、张贤亮的《灵与肉》(1981)、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1981)、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0)、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1981)等等.这些作品均以反映特定历史阶段源于政治谬误导致的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创伤为主要内容,表现荒谬的“文革”政治对国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现实,表现个人的追求、理想被极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现最基本的人伦情感――爱情、亲情被荒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绪记忆.这样的作品,显然与之前的当代文学写作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理性的复苏,使伤痕文学有了不同于建国后文学的新的特质.本文关注的即是这种新的特质所表现出的双重意义.
一、伤痕文学的突破
就伤痕文学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而言,1976―1980这段时间的社会政治思想正处于破旧立新的激烈变化时期.“文革”时期的政治思维方式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从伤痕文学出现后频繁的争议中显而易见这种状态,如当时由于大量伤痕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当时的文艺干部对此写作影响的担心,如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黄安思发表了《向前看啊!文艺》的随笔(《广州日报》1979年4月15日),关于伤痕文学是“歌德还是缺德”(《河北文艺》李剑1979年6月)的文章引发的论争.这些文章对伤痕文学暴露过去社会政治的文学写作方式进行批评,显然表明作者并没有走出狭隘政治的思维判断,依然以过去的政治文学标准批评文学,这种批评界的状态反映了伤痕文学所处的社会政治氛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一时期关于人性及人道主义性质的论争,始终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氛围紧密联系,并且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疏松紧密始终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艺政策保持着亦步亦趋的状态.
伤痕文学的勃兴根本的原因,除了“文革”后政治反思的政治文化提供的大背景外,直接原因在于有文学理性自觉的文艺批评家适时地认可了其文学特质.如《文艺报》、《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报刊,对于伤痕文学体现出的新的文学特质给予了肯定,并积极开展了文艺论争,对于破除长期以来政治规范支配文学写作的条条框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可以说,这些刊物使得伤痕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潮流得以面世,得到读者的认可,并且在文学及思想层面影响了大量的读者群.如果说“文革”后“思想解放”的倡导,破除了领袖崇拜的盲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为新时期作家理性的切入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考的氛围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也恰恰是这种氛围和潮流的引导,激发了作家的思考.应当说,伤痕文学作家们自觉地参与到了思想解放的思考中,借助于文学实践着政治思想启蒙的努力.
在某种程度上,伤痕文学的写作及传播起到了文学启蒙的作用.而同样这一时期,文学界、思想界等的论争状况,也使得“十七年文学”堆积至今的文学问题发展到了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确认文学性质的阶段.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学的标准问题.伤痕文学使得长期禁限于极端政治写作的文学获得了解放.政治化的“十七年文学”及阶级斗争思维登峰造极的“文革”文学造成的文学人性及人道主义内涵缺失与匮乏的瓶颈现象直到“文革”结束,在伤痕文学中才被打破,有了重新表述的可能.过去文学作品中被禁止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个人感情、个人思想获得了表现的文学空间.人们压抑已久的对于“文革”政治的愤懑情绪得到了决堤式的大宣泄,极端政治化的左倾政策造成的社会的畸形状态,对人性的极大摧残,个人尊严被践踏,个人权利被剥夺的悲惨状态.个体的痛苦记忆在提倡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得到了及时的表现.伤痕文学首先由于其思想启蒙的性质获得了文学对于阶级斗争思维模式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使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现实精神本质的一致――文学真实精神得到了恢复.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伤痕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3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这篇论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8952.html
伤痕文学的产生,引发了一系列文学精神问题的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伤痕文学为文学写作的精神内涵提供了人性、人道主义的内涵,情绪性、心理性、真实性的文学视角.很显然,经历了漫长的近三十年的弯曲的道路,以人为主体的文学精神在伤痕文学中首度得到了恢复和重新表现,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对于重新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无疑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另一方面,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却是不容否定的.引用评论家陶东风的文学“祛魅”说,伤痕文学首先产生的是祛“文革”政治文学之“魅”的作用.发生在80年代的这次“祛魅”由精英知识分子发动,也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主力.它所祛的是“文革”时期以样板戏为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魅”,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具论文学之“魅”,是“三突出”的创作方法之魅和“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之“魅”.伤痕文学无论是从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形象塑造、个人思想的传达等角度都表现出了超越“文革”政治文学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伤痕文学重新续接了“五四”的文学启蒙精神.
这次“祛魅”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是当时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整个“思想解放”就是一种广义的政治“祛魅”活动.祛被神化的毛泽东之魅,祛“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之魅,祛蒙昧的政治信仰之魅,而文学中的“祛魅”正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由于一直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文学是作为祛魅的重要途径,实现其政治启蒙的巨大影响力的.也正因为伤痕文学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学与政治的历史纠葛关系,因而伤痕文
关于伤痕文学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伤痕文学再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