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文艺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学及文学性及文学理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化研究的争议泥沼中.在展开论争的过程中不得不对概念指涉作一些澄清,对这样尝试的研究价值做出辩护.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战中陷于观念、术语之间兜圈子,或研究者价值立场的辩护,没有拿出多少扎实的个案分析的“实绩”来说话.这样一来,辩论更加激烈,反倒分散了精力,未能遂其心愿地搞出几个调查与论证都扎实有力的新个案来做“实绩”,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主张.陶东风多次回应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在审美化”的质问,承认他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呈现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发达区域,并且也同意童先生、赵勇指出的中国大部分的山区、西部地区农民和城市里的许多下岗工人的生活出现贫困化的事实.因此,我们发现,双方讨论的其实是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局部(尽管这“局部”也已经很庞大)的问题.而且双方的命题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双方的分歧从逻辑上来看,不是同一个命题衍生出的互为逆否的命题,而是可以各自为其所好而避其所恶.综合或整合双方的立论,恰恰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文论界的相关问题有个比较完整而非片面的了解.
为了回应“文化研究是泛泛而谈”、拿不出什么有分量的论证个案之类的指责,“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们也想避免“空对空”地停留在概念之争或仅仅满足于不断地表态(展示立场而不再深入研究).在他们执掌的《文化研究》网站上就推出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和博士、硕士、学士论文.其中,任晓雯的硕士论文《〈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就可圈可点(2003-8-26发布).该文论述《大话西游》接受变迁史的部分,资料扎实、文献梳理完备,但是写到“文革后一代”的部分就像是从旁加上去的一个蹩脚拐杖.文章末尾归纳出了几点简单化约的结论显得大而无当、浮泛笼统,如果脱离该文的材料和语境,放到另外一些地方似乎也一样适用.这样一来,该文将一些流行的理念框子加诸实证之先或之后,凌越文章的血肉,造成灵与肉的不统一.此乃学术一大忌.如果这样做可行,就完全可以取消论证,人人可为上帝,人人可以制造或发明他“自以为是”的《圣经》.倘若如此,则学术危矣!
陶东风又指出,“试图通过确立‘文学’或‘文学批评’的‘边界’来把文化批评驱逐出去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边界似乎无法确立;但是他指出的‘文化批评’‘连对于文学现状也缺乏实事求是的阅读和把握.批评和文学脱节,批评的空泛甚至滑向与文学无干的边界’的现象是存在的.”“真正的问题毋宁是:文化批评虽然不同于‘内部’研究,但是它同样也是应当具有理论性与学理性的,同样应当扎根于文本的解读,它与内部批评的分别不是一个是根植于文本细读的而另一个是脱离文本的胡说八道;只能说是它们解读文本的方式乃至目的是不同的.文化批评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把文本当做一个自主自足的客体,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角度解读文本,其目的也不是揭示文本的‘审美特质’或‘文学性’,不是做出审美判断,它是一种文本的政治学,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它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所说的‘政治批评’.”需要指出的是,就连陶东风也对从事文化研究的部分学者脱离文本空发议论的做法颇有保留态度.他也在强调文化批评需要对文本细读,只是读出的成果不再是“文学性”,而是政治,不同于曾经统治我国几十年的庸俗社会学的政治.我们知道,伊格尔顿的文化研究中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烙印.这样一来,这种“新的政治批评”之新颖的思想维度和思想方式究竟将结出什么样的硕果?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得出结论,似乎言之太早.但笔者不能不为这种“新的政治批评”之发展前景提出一点悬疑:以虚构的文学作品的经验材料去讨论、干预社会现实时,会不会由于混淆生活中的实然与文学想象的或然而造成臆想的不可靠或者解释的主观化呢?或许,倡导者们胸有成竹而笔者是杞人忧天?如果能够对他们的学术建设有参照之益,则笔者的这种悬疑就已经达到了它应有的效用.
注释:
(1)(10)[法]雅克德里达《明信片》(Lacartepostal),Parris:Aubier-Fammarion,1980,P.212.英文版ThePostCard,TranslatebyAlanBass,Chicagopress1987,P.197.
(2)(4)[美国]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和新的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未来》,《文艺报》2000年8月29日.[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TheFutureofLiteraryTheory,editedbyRalphCohen,Routledge,1989.汉译本见[美]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M].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132.
(5)J.HillisMiller,OnLiterature.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2,P.1.中文译文参见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67页.
(6)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7)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2页.
(9)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之第一章《现代性城市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李洁非撰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11)[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2)李建中、孙宗美:《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53页.
(13)参见李建中、肖彗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技术化社会与汉语文学的文学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报》2004年7月22日第3版.
(14)孙兴义、牛军:《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187页.
(15)(16)童庆炳:《文艺学边界三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第58页,第56-57页.
(17)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第12版.
(18)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中华读书报
文艺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