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作品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作品及十七年文学及文学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作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十七年的当代文学遭遇长时期的冷落,“文革”后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把十七年文学也看成是受极左路线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产物,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1999年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人们才恍然大悟,就是对十七年文学,也是可以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加以阐述.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人试图给十七年的文学翻案,也想依靠某种巨大的背景故作惊人之论,那些说法不过是老调重弹,加之依然狂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能令人信服.只有洪子诚先生的研究,带有文学史的笔法,冷静老道,不露声色,切中要害,赢得学界好评.洪子诚先生也想不到他默默的研究给十七年文学重新确立了研究价值.近年来,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不知不觉就成为热点,成为硕士博士论文反复挖掘的一片土地.最近,董之林的新著《旧梦新知》出版,就可以看成是最近几年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重头成果.尽管这部著作还限于小说方面,但十七年文学经过的那段历史,那些场景和人物,那些文本和事件,都充分而清晰地呈现出来.那是一段旧梦,但旧梦重温却可启迪新知.
我与董之林算是十多年的老同事,对她知道得不多也不少.“不多”,在于董之林一直是一个低调本分的人,不事张扬,只是默默地做自己事;“不少”,在于她的文章我读过不少,且都印象深刻,她是一个是认真严谨的人,总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令人信服.《旧梦新知》融汇了她多年研究心血,可想而知其学术分量.
《旧梦新知》总体上还是依照编年史的结构,从时间顺序来呈现出十七年小说发展的脉络.与过去的文学史著作显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这部书在写法上的特征在于:它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产生和传播的“扭结”进行叙述,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复杂的历史情境.用作者的话来说“扭结”就是“coherent”、环环相扣的历史叙述中的一个环节,即历史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有时体现在政治时局和社会环境的方面,有时体现为社会阶层和接受心理的变化,有时体现为和传统文化如雪泥鸿爪、若隐若现的联系上”①.过去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是叙述文学作品本身,对时代背景交待与作品本身的直接关联性并不强.董之林的《旧梦新知》则是关注文学作品创作出来的直接政治前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反映的现实生活,以及作品发表后引起的政治反应.十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意识形态异常活跃的时期,文学写作完全为意识形态所支配,文学活动也就是政治活动,那些关联的“扭结”基本上都是被政治决定的“死结”.当然,董之林并不想带着很强的主观意向去表达对这些“死结”的批判,她倾注笔力要去浮现的是当时的更为客观的历史情境.
《旧梦新知》所叙述的“当代文学史”概念还是从1949年开始,并且把毛泽东的《讲话》确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指导纲领,也就是把《讲话》看成是当代文学的起点.这就使作者在给定当代小说的最初形态时,要追溯到前此的左翼文学思潮.这一点,作者采取的策略是以《讲话》为线索引出中国当代小说的前提,那就是左翼文学已经奠定的基础.可以看出“中国当代小说”这一概念与“中国现代小说”这一概念难以严格区别,几乎没有多少更明确的标志.董之林显然注意到这一难题,她在历史的流变关系中,使“当代小说”的概念与“现代小说”连接在一起,以《讲话》为标志,是对现代左翼文学的概括和廓清,也是对随后的革命文学的指引.看得出,董之林的文学史观念是相当清晰的,她对已经形成的当代/十七年与现代的文学史分野,保留有谨慎的态度.
对于十七年小说的“早期形态”,董之林认为,在建国初期,“小说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方面,体现了素朴、平实而不尚奢华的文风”②.这种素朴平实与建国初期的作家对新中国诞生怀有的认同态度相关,作家们由衷地通过描写不同的生活侧面来表现“新的历史进程,讴歌新的时代,新的社会风貌,勾勒新人素质及其思想道德风貌.”因此其表现手法有多样性:既有传统的白描,也有受西方小说影响的心理剖析,有英雄乐章,也有表现复杂人生的低吟浅唱.董之林的概括无疑相当全面,作为一部偏向于“史”的著作,对十七年小说的早期形态的分析是出色的.尽管作者对十七年的小说在总的倾向上是持肯定的态度,以正面的历史叙述方式去理解十七年小说所表达的文学意义,但作者在对历史“扭结”的客观叙述中,也就呈现出那个时期政治对文学全面支配的状况.例如,1950年,《人民文学》发表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紧接着1951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的文章,对作品存在的“不健康倾向”提出批评,随后《文艺报》发表署名李定中的读者来信(实际作者就是时任《文艺报》主编的冯雪峰)则提出更严厉的批评,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有些耸人听闻:“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该文认为,“假如作者萧也牧同志真的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分子,那么,他还是一个最坏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现在看来杀气腾腾而荒唐无稽的批判,在当时都是家常便饭.萧也牧后来在“文革”中被赶到五七干校劳动,死于乱坟岗,据说至今也未找到真正的坟墓.
这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59301.html
这些作者曾都满怀着热情歌颂新社会,努力去写出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但总是遭到无情的批判,革命式的大批判成为那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的主要活动方式.在那样的年代,文学是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革命思想武装的知识分子,对文学寄予着无限革命的愿望,这些愿望被无止境地放大,被推到极端化的地步,文学就这样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然而,写作本身总是把作品作为文学来写作,总是要保持最低限度的文学性.革命的意识形态本身是反文学的,革命与文学本来就不相容,是革命俘获了文学,是革命以文学的名义来建构革命文学的实验.革命文学是实验文学,不幸的是,它是在革命的场域中进行这项实验,而不是在文学场域中实验,这就是“革命文学”的不可能的命运.
对胡风的评述也可以看出董之林的独到与深刻之处.关于胡风的研究这些年可以说汗牛充栋,但关于胡风的叙事类作品的研究还不多见.胡风解放后的叙事类作品数量有限,却反映出他依然抱有的文学观念.在董之林看来,那是胡风的&
文学作品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