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有关论文例文,与文学史的融通建构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当代文学有关论文下载,关于文学史的融通建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及文学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在史论关系、主体历史阐释和客观历史实相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客观冷静而又不乏个人见解、主体情怀渗透的学理化“史思”的叙述方式显示出了特色的另一所在.或是论从史出、以史显论的文学史求真,或是紧贴时代主流思潮嬗变纵横开阖的思想观念抽绎,或是史实叙述寓含灼见锋芒的学理点化,或是梳理、辨识文学历史轨迹的文学巡礼,或是将历史反思与错综文学现象剖析相融合的历史哲学升华,或是把主体感悟与文类、主题形象化解读的有机结合,或是晓畅、适度且带美文笔墨的笔调文风,等等,共同构成了个性化的文学史话语.对于重要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等进行的系统梳理和专题分析,不仅显露出历史的真实、文学史脉搏的跳动,同时也有着文学情怀、历史哲思灌注下“论”的深度.一定意义上,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史论互动反映出论著想象和叙述当代文学史意义的独特途径,昭示出当代文学建构自身阐释体系的一条应有之路.文学史叙述首先是史实的历史,然而才是思想的历史.历史叙述必然要经由由史到论的事实历史化、逻辑化和哲学化转化、提升过程,而史论结合、互动的核心问题也就在于重新确立和选择史实和思想,清除历史的枝权和伪虚内容,从史源层面超脱到历史哲学层面,高度发掘和阐释其价值意义.如果说“史”的事实属于历史本体,那么“论”的文化想象则通向了文学史本体思考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历史的重建就是一种主体在史实和想象之间辨证互动的结果,文学史意义空间的建构也主要取决于对历史与价值评价、分析之间位移关系的把握.不妨说,“文学史写作也是一种历史想象的方式,是文学、社会、时代、读者期待、文学生产等诸多因素斡旋的结果.”由此,史论互动构成了《六十年》与当代人生和生活的一种对话关系,穿越了时代性意识形态精神的遮蔽而进入到社会文化史、心灵史层面,最终建构了一种“政治――文学――时代生活――文化趋势”的历史话语形式,呈现出当代文学独特的生成路径和意义空间.当然,作为一部整体性视野下的集体编撰成果,论著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当代性”和其间旧体文学创作等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进入论著的视野;海外的同期汉语写作也由于论著的“中国大陆文学”视域设定而被排斥在体例之外;集体编撰的统一性和个人风格的个性化之间本然的矛盾也存在着调和的难以到位,另外,部分章节对于融通性的政治文学观念贯彻不够,存在前后脱节和不一致的局限.或许,整体性永远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文学史都不可能走向完美,它只能在自有体系内力所能及地实现自身意图.而《六十年》对于文学与政治之间文学生态关系的重新考察,显然倾向于一种学术立场而非启蒙立场.很大程度上,当代文学史就是一种关于政治人生的文学想象和言说方式,疏离抑或亲近社会的片面不应主导历史书写的立场和取向,而是一起致力于当代文学整体空间的构建.
注释:
(1)扬匡汉主编:《共和国文学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作家协会所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重点图书”和重点作品扶助项目.
(2)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0页.
(3)陈晓明:《现代性与当代文学史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683页.
(4)何锡章:《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南京大学学报》,2005@第6期,85页.
(5)[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6页.
(6)刘祥安《意义的地图――文学史、小说史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118页.
(7)郭铁成:《简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214页.
(8)季进:《多元文学史的书写――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文学评论》,2009年6期,190页.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当代文学有关论文例文,与文学史的融通建构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