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生活美学与文化生态学美学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生活美学与文化生态学美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学及美学及生态美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17;不具有普遍性,但并不能否定‘需要’带有普遍性.‘人民大众’的‘需要’到底是什么,他们向往的‘幸福和快乐’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去问一问他们本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8)“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质问和反诘都是凭着自己的信念立论,都不是以社会学调查和统计的结果为依据而发问的.因为这种调查和统计不是美学研究所要干的事.美学是体验、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然而,论辩双方关于“谁”和“凭什么说‘谁’”的对诘表明,这已经不是50年代美学讨论的时代了,观念的演绎遇到了不可公度的困境.
事实上,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审美标准的不可公度性于80年代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发生时就凸现了出来.这个文学现象就是王朔的“痞子文学”的出现.“痞子文学”与以前的文学批评论争有一个鲜明的差别:此前人们在争论一个作品时,无论持赞成还是反对的观点,双方都相信是在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和批评作品.王朔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拒绝批评他的人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如果这只是王朔个人的极端态度也许就只不过是个孤立的叛逆个性或心理问题,但事实上他表达的是这个时期在中国都市社会中开始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圈即“痞子”们的身份意识和趣味倾向.这是审美活动出现群落化的标志.
审美活动的群落化源于社会的群落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以“单位”为网结点的统一群体网络走向瓦解.“下海”创业、进城打工、自行求职、离职跳槽等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重组着人际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当然,即使在五六十年代,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差别、东南沿海与西北贫穷地区在生活状况方面的差别同样存在甚至可能更大.但这些差别还不足以形成具有身份识别意义的文化群落,因为在那时的文化环境中无论实际生活形态差别有多大,人们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的观念却是统一的.只是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与全社会普遍认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异的文化群体.90年代以后,人们在谈论文学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地使用起一种年代学的观念,如“70后”、“80后”、“90后”等等.这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的群体差异.但问题还没有解决――许
社会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事实上自90年代以来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群落性远远比“代沟”更为复杂.“70年代作家”其实并非对70年代所有(或至少是主流)作家的概括,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指那些所谓“美女作家”甚至“下半身写作”的作家.“80后”也同样,在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一代人”如何如何时,他们早已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就拿几年前还被批评家们放在一起当作“80后”文学代表来谈论的韩寒和郭敬明来说,他们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显示出并非一般文学观念或个人风格之争,而是各自所归属的文化群落之间的差异.当韩寒讥讽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写给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人看的”时,这话所流露出的倨傲口气其实已清楚不过地表明“我们不是一类人”.韩寒和郭敬明以及围绕着他们的“粉丝”实际上归属于不同的文化群落.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两位虽然都是“80后”,但他们的“粉丝”群体其实一直在悄悄地变化着:郭敬明的“粉丝”群逐渐从“80后”延伸到了“90后”,而韩寒的读者群却向上扩展到一部分“70后”、“60后”甚至“50后”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显然不属于“代沟”概念,也不是单纯的审美趣味问题,而是当今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差异.
与文化群落相关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化空间.这是个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美学的文化研究所必须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审美经验的差异常常被理解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差异的表现,所谓“食利者的美学”批判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美学的一种典型观念.但问题有时并不这么简单.在相似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即使在意识形态方面完全冲突,也可能具有相似的审美趣味,反之,具有同一意识形态背景和政治信仰而生活经验不同的人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审美理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针对的问题就与这种矛盾性有关:从“大后方”来到延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其实在审美趣味方面还是属于“小资产阶级”,与具有同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归属的“工农兵”之间却格格不入.显然在这里,对审美差异产生具体影响的不是意识形态或政治观念,而是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即与一个人生活、成长过程相联系的诸种客观条件如家庭,社区,学习、生活与休闲娱乐环境及设施等“时间地理学”内容,即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食利者的美学”看起来指的是政治身份,其实更是一种个人生活空间特征,即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对审美态度的影响.
空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成长与人格形成,更是审美活动历史演变的一个基本生态特征.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从传统美学史研究的角度看,是审美观念、范畴形成的历史.而从审美文化生态演变的角度看,则是审美活动空间的生成、转换影响下的审美风尚发展史.
越是走向近代,直接影响每个人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的空间差异就越显得重要.本雅明在对现代人精神的研究中曾选取了一个空间范例,就是现代消费文化创造的特殊空间――拱廊商业街.他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虽然没有完成,却已经对当代文化研究带来了重要影响,这就是对现代都市空间的特殊形态对当代人精神影响的关注.
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这是当代消费文化所依托的大都市空间造成的当代问题,也就是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三种形态――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仿真影像消费的空间特点.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审美活动越来越从个人的精神活动中脱离出来,与感官化、影像化的都市消费文化空间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研究当代问题,就必须了解当代文化空间对人的影响,这是和当代人审美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也是生活论美学所应当关注的问题.
四
生活论美学与认识论、存在论美学的根本差异在于研究的对象从形而上的审美“内在规律”或美的本体转向现实的生活活动,是审美文化研究而不是关于美的哲学研究.然而从席勒―斯宾塞的游戏美学到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研究,都是把所研究的生活现象理解为ࠥ
社会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生活美学与文化生态学美学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