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学类论文范文集,与中国“新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艺学类论文的格式,关于中国“新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学及文学理论及文学艺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审美价值在普通人的社会层面和心理接受维度上,越来越无法脱离现实的此岸世界而获得超然独立的地位,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批评实际就发生在世俗化的日常世界中.另一方面,推动日常生活运作的动机和因素之间充满着的差异与分化,这也表明中国式的现代生活其异质化程度势必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生活世界往往由来源多样而且复杂多变的物质性因素和意向性力量共同构造、合力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艺术的日常生活化进一步促使文学的构成元素和推动力量受制于人们在不同方向上所施加的影响和树立的目标,使得文学的面貌、功能以及价值诉求日益分化,文学越来越不是以单一的和同质化的结构示人.当今世界,大量与民间趣味、市场要求、科技进步、传媒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相关的文学艺术样式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形式上的网络文学、短信文学,题材上的魔幻文学、仙侠小说,艺术门类相互杂交而成的影视小说、动漫文学,还有深受全球文艺市场联动机制影响的“哈利波特式”的文艺作品,等等.这些文学类别在形态、结构、功能及价值诉求上时时逸出本质主义文学观所设立的界限.也就是说,新现代性背景下的文学艺术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内容和异质性的审美价值、文化品格.在理论层面上,这样的文学能否以一个具有单一本质的文学概念来加以概括并作为文学理论的唯一基石,就成为中国的文艺学需要反思的问题.正是因为看到了新现代性语境中文艺现象的这种异质性变化,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之类的文学观才有可能作为学术话题被提出.这些非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尽管观察、阐释文学性质的侧重点和倾向性有所不同,但都立足于现代日常生活的实际,对本质主义文学观视野中有关文学本质、价值以及知识模式的预先设定提出了挑战.
在知识预设上,非本质主义的文学观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认为文学在具有超越现实的神圣化的审美价值之外,同样也可以是日常化的和异质化的.换言之,作为概念的文学并非像本质主义文学观那样,只能用于形容一个结构一致、价值单一的事物,而是像乔纳森卡勒所说的,“文学也许就像杂草一样”,文学概念也就是对多样的、甚至有些杂乱无章的文学类型的说明.这种预设在继承自经典文学而来的传统文论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当下的日常生活,把知识阐述的对象落实在没有预设其本质和价值的“文学”形态上,并且取消了经典文学作品唯我独尊的地位,认可了经典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之间的平等,认为它们都可以是文学概念的所指.相对而言,反本质主义由于深刻质疑了文学本质存在的可能性,否定了有关文学的“现象/本质”的二元认知结构,因而是对本质主义最为激进的反对意见.而建构主义并不否定文学本质的存在和可认知性,否定的是本质的永恒不变,认为与现实社会广泛接触的文学其核心要素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将动态变化中的文学的某一种性质指定为普遍的、永恒的本质显然难以成立.因而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是文学有多样化的和异质化的属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学都应当被视为已经、正在和即将被建构的事物,文学的所谓本质也就是被不断地异质化地建构的结果.
在文学理论的知识探索与知识增长方式上,本质主义从定义出发,力图以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来层层推导出文学其它方面的知识.但是,反本质主义集中于破除的恰恰就是对文学本质的迷信,转而趋向于从具体多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文学现象来定位文学的无限可能.而建构主义则因为对文学赖以存在的日常情境的重视,更多地是将具体文学形态定位到具体时空、具体背景中去考察,寻求文学得以发生、成型与变化的动力来源和具体进程,以及文学与社会其它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文学观念的潜在影响和制约作用,从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手段及制度等异质化的因素方面,来探讨哪些因素在何种条件下以怎样的方式塑造了文学的面貌和人们心目中的艺术观念,人们又怀着何种心理、以何种手段催生出文学艺术的其他样式,通过这些日常化的文艺样式,可以透视出哪些异质力量的交错、分化、联合与并存.
在价值选择上,本质主义的文学观事先确立的是较为明确的政治功利、社会感召或者审美超越的效果,以此文学方能拥有经国济世、神圣崇高的地位.反本质主义既然否定了本质,认可了文学现象的多元化,也就在事实上将文学价值置于“怎么都行”的处境,取消了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一元地位,在精神上契合于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多样的现代性”观念.建构主义则谨慎地将文学价值的定位工作置于对文学的演变轨迹的追踪、审视与反思之中,认为只有在分析不同文学形态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异质力量的格局之后,对不同文学形态的价值评估才是可能的.值得指出的是,建构主义并不简单地赞同或否定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是认为探寻审美价值所为何来,揭示有关审美的观念如何以及何以影响人们看待文学艺术的方式,其实正是理解和阐释文学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建构主义难以认同的是本质主义预先以审美作为文学价值的唯一选择,并且将超越世俗环境的审美境界预设为文学审美效果的唯一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文学审美境界并不一定是单向度的构成,而可能是多层次的结构:文学艺术的审美效应既涵盖神圣化的高峰体验,也并不妨碍将日常生活中混合了其他因素且不同向度的情感倾向容纳其中.
最后,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角度来看,本质主义以文学的某一核心属性作为文学定义的主要内容,并借此对文学其他方面进行规定,这就使文学理论在知识体系上都指向文学的本质属性,这样的知识系统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自足的整体,进而造就了文艺学以定义和定性为主要表现的学科自律式的研究.而反本质主义通过反定义的方式,打破了以文学的任一特性来标识文学的努力,实际上承认了文学的任何类型与形态都可能代表文学,文学成了文学现象的集合,文艺学也就成为对多样化的文学现象的阐释与认知,而难以形成有关文学的总结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学知识已经失去了作为学科所必需的结构上的有机联系,成为对层出不穷的文学现象的感想与评论,也就是说,反本质主义走向的其实是一种破学科式的现象评估.建构主义则不像反本质主义那样走得那么远,因为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对特定文学本质及价值的释义,是某种文学的形态、现象、观念赖以产生、成型并确立的过程与原因,进而以此作为对此类文学事物的核心要义及其所蕴藏的社会格局与背景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主义所认同的是观察文学类型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学理论知识只有建立在对这种互动的全面把握与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而在社会与历史的建构中寻求文学理论命题就需要跨学科的眼界与知识储备,这成为建构主义文艺学的知识增长模式.所以,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所身体力行的其实是一种以释义为目标、以跨学科为手段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文化史研究.
三、“新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艺学境遇
在了解了中国现代性历程&
关于文艺学类论文范文集,与中国“新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