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类有关论文范本,与重建文学理的文学焦点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理论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重建文学理的文学焦点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理论及政治性及文艺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客观本质”、“普遍规律”、“科学形态”等词为例证,就可以看出将文学对象、人文现象等同于自然科学对象的本质主义倾向.三
文学理论的现实状况是:“理论”多了,“文学”少了,“外部研究”强势,“内部研究”弱势,“理论”的“外部研究”失去了“文学”的“内部研究”的焦点.于是,在后现代语境(主要指破除“本质”客观性、永恒性、唯一性的反本质主义)这一新的基础上,返回80年代的文学理论自主性、自律性的诉求,就有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近来,已有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文学理论还是“文学”理论吗姚文放指出:“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文学互不相干,举凡近期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如现代性问题、全球化问题、文学经典问题、失语症问题、文学终结问题、文学边界问题、文化转向问题等,大多不是从文学创作、文学文本中产生,也不是为了解决具体创作和作品问题,而是从文学理论自身生发、衍化而来,乃是自我复制、自我增殖的结果.等如今做文学理论的人很多已基本不读文学作品,他们关注的对象无非是尼采、弗洛依德、海德格尔、迦达默尔、索绪尔、维特根斯坦、罗兰巴特、拉康、德里达等,对于这些名家论著的研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文学理论的话题的泛化失去了文学的焦点,文艺学学者兴趣的非专业化倾向遮蔽了文学文本,这必然会反映在作为知识生产终端的论文上.一个有意思的统计表明,国内一流的《文学评论》期刊中的“文学理论”栏目,2005年至2007年三年中共发表论文109篇,其中没有引述任何文学作品的论文共75篇,约占全部论文的69%,引述文学作品的论文共34篇,约占全部论文的31%,前者是后者的二倍多.尽管一个刊物的统计数字有局限性,同时也没有不同时间段的参照与比较,但它与我们的大致印象与整体观感却是吻合的:文学理论重文学之外的各种“理论”而轻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文本.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个案是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那本《文学理论》.这本1948年初版的以注重内部研究、形式研究和英美新批评理念为特色的教科书,于1984年翻译成中文后对80年代的文学理论自主性、自律性诉求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人评价说:“在各种论述文学内涵、文学概念的著作中,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一部视野开阔、论说严谨的作品.”很多高校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将其列为入门必读书,有的高校甚至为其开设“专书选读”课.为什么一本美国60年前的教材会受到如此重视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学内部研究的特色恰恰是我们将近60年来各种统编教材所缺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至今还是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尽管它有视野与理论的历史局限,有一定程度的本质主义倾向.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多少年来我们编不出一本替代和超越它的教材我们的学术语境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在“理论”之后这种愿望是否有可能实现
重建文学理论的文学焦点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理论”和“理论时期”的成果.塞尔顿在评述“后理论”主张取消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摈弃后现代主义的倾向时说:“对上述许多人来说,来到‘后理论’,似乎意味着从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控制的时代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研究或者说更一般意义上对文化文本(包括文学文本吗)的研究以及当代的种种理论都处于视野之外.这种对最近的过去的弃绝是令人惊异的.难道这个时代有太多错误的构思吗难道这类弃绝的术语不应该更仔细地思索吗难道现在的任务中没有一项要重新承担起对文学和文化以及当代的理论化,以便更完整地理解这些转型的或者说另一种思路的术语吗”他用提问的间接方式,表达了对“后理论”切割与“理论”全部联系的担忧和不认同,以及对“理论时期”后现代主义思想遗产的有选择的继承态度.毕竟,经过“理论”的熏陶与洗刷,大多数文学理论家不再会轻易接受单一的文学观念、文学定义,并认定它是客观本质的揭示或永恒不变的规律.这大概是“理论”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和最大的贡献.“理论”的负面作用则是将文学理论的边界不断向意识形态、文化、政治领域扩张,使共识性和惯例性的文学焦点变得模糊不清,最后导致“理论”直接代替了文学理论或变成了高居于文学理论之上的“元理论”.
同样,重建文学理论的文学焦点也不是要求再现80年代强调文学自主性、自律性的理论场景.与其说是返归文学、文学性、文学文本,不如说是在反本质主义的视角下对此进行反思、重构与再认识.在“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文化、政治维度与审美维度之间的竞争、角逐还将进行下去.但它与80年代讨论同类问题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80年代的学人相信一元论、独断论,不是你对我错,就是你死我活,当下的学人更接受多元论、对话论,对错会因时而定,竞争、宽容、多元是为了不断地创新.就本文提出的后现代主义与新审美主义结合这一思路而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与“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的构想保持一种学术生态上的平衡.
注释:
(1)(4)[美]乔纳森卡勒著:《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第1至18页.
(2)(3)(5)(17)[英]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至327页,第338页,第329页,第339页.
(6)(7)(8)周启超:《多方位地吸纳有深度地开采》,[英]彼得威德森著:《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序”第20页,第1页,第2页.
(9)(10)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至201页,第262至263页.
(11)(13)陶东风:《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12)(16)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第82页.
(14)(15)姚文放:《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正文及注释(4).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学理论类有关论文范本,与重建文学理的文学焦点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