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主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班主任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班主任及牛虻及当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班主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鼠疫》,《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考德威尔小说选》中的),《烟草路》,《伪币制造者》,《普宁》,《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弗小说选》中的),《城堡》(卡夫卡),《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27)很显然,他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标准就来自于这些来源复杂的书籍,某些书籍甚至冷僻到需要注明出处才能使资深文学编辑明白的地步.如果把这些书籍和马原后来在他《作家与书或我的书目》以及类似于《小说》这样的文章中提到的罗布-格里耶、萨洛特、巴思、乔伊斯、福克纳和博尔赫斯等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的话,会发现书信中的书目似乎要更传统实在一些,那种简单地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二分法来区分不同阶段作家的文学史写法似乎碰到了困难,如果进一步去研究这些书籍出版、流通和阅读的情况,我们就不难发现马原小说在80年代文学中的“革命性”,也离不开“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尽管在很多人眼中,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出版似乎尚未被纳入到“当代中国文学传统”中,就像“阅读史”和“书籍史”几乎没有进入“文学史”领域一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重返80年代”的命题,就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希望从“重返”中生长出一种历史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在今天可以用“当代中国文学60年”来命名.但这一整体观的提出并非为了抹煞“80年代文学”的“独创性”――当年李泽厚在《画廊谈美》中已经高度评价这种“独创性”,并将其视为“一代人”成长、呻吟、苦难和抗争的“心灵对应物”(28)――而是把“独创性”作为进入“历史”的“契机”,进而追问“独创性”与“历史性”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这种联系如何在“历史叙述”中被定型化,是否还有重新解放出来的可能等也许在这一系列追问中,我们不可能马上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毕竟激发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相反,从今天“重返”这个“伟大的时刻”,如果只是满足于把历史中的“80年代”转化为可以消费的“80年代”――用詹明信的话来说,就是“将1950年代的事实转换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东西:‘50年代’来再现”――这种“怀旧”是“作为对于失去我们的历史性,以及我们活过正在经验的历史的可能性,积极营造出来的一个征状”,那么它难免要重蹈马克思所嘲笑的覆辙:“悲剧”与“喜剧”的倒错,“英雄”和“丑角”的混淆.(29)
注释:
(1)参见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这是2005年5月12日他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共识”论坛第四讲的演讲,他当时提出:“从毛时代和邓时代的连续性着眼,实际上我们不应该把改革二十五年来的成就和毛泽东时代对立起来,而是要作为一个历史连续统来思考.如刚才说的,邓时代的改革是以毛时代为基础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两个时代对立起来.我以为我们需要摆脱那种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把改革的25年完全孤立起来,把它与前面的中国历史对立起来,却看不见毛时代与邓时代的连续性.我们今天不但需要重新看改革与毛时代的关系,而且同样需要重新看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关系,不应该把现代中国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传统对立起来,而是同样要看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连续性.”正是基于这种连续性的历史观,他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即“改革开放的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和“数千年中国文明的传统”这样“三种传统的融合”.另可参见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年.
(2)李欧梵:《书的文化》,载《读书》1997年2期.
(3)罗歇夏尔提埃:《文本、印刷术、解读》,载林亨特(LynnHunt)编:《新文化史》,江政宽译,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243-244页.
(4)关于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讨论以及如何将其引入晚清以来中国语境中的思考,可以参见张仲民:《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载《史林》2007年5期.
(5)罗歇夏尔提埃:《文本、印刷术、解读》,载《新文化史》,第223页.
(6)CarloGinzburg:TheCheeseandtheWorms:TheCosmosofaSixteenth-CenturyMiller,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2.
(7)托尼本内特(TonyBent):《文本、读者、阅读型构》,黄驰等译,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8)丸山升:《日本的鲁迅研究》,靳丛林译,载《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9)福柯语,转引自托尼本内特(TonyBent):《文本、读者、阅读型构》,黄驰等译,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
(10)(11)刘心武:《〈班主任〉里的书名》,载《文汇报笔会》2009年1月7日.
(12)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11期.以下引用该小说不再注明出处.
(13)《青年工人和中学生谈〈班主任〉》,《文学评论》1978年5月号.
(14)刘心武:《生活的创造者说:走这条路》,《文学评论》1978年5月号.
15《为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扫清道路――记〈班主任〉座谈会》,《文学评论》1978年5月号.
(16)项静:《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学中“现代”故事的几种叙述方式》中对《班主任》的分析,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胡守文:《能不忆〈牛虻〉》,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30日.
(18)伏尼契:《牛虻》,李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19)李民说:“在浩如瀚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为什么偏偏要翻译《牛虻》这样一部小说,把它呈现给我国的青年读者呢这首先要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谈起.等我热爱这部书等但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却有一个问题使我无法获得解答,这就是牛虻问题.在书中,丽达把保尔称做‘牛虻同志’.从书中另一些情节看来,这部描写英雄人物牛虻的小说显然对保尔(其实也是对作者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参见胡守文:《能不忆〈牛虻〉》,载《中华读书报
关于班主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