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刊物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刊物及文学评论及文学期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刊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关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同人刊物,学界普遍以为,1949年后,国家的出版政策禁止同人办刊出版,同人刊物因此不复存在.如陈平原认为,“5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同人刊物没有存在的可能,知识分子也没有集资办文化事业的经济能力”.这种判断大致不错,但细较事实,仍有不少出入.

一、建国初年的同人刊物

私人募资、独立编辑的同人办刊方式,在新文学时代是正常的.《大公报》的“不党”、“不私”、“不盲”、“不卖”八字方针,颇能代表同人刊物的普遍理念.建国后,情况则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主要不表现在经济能力的削弱上.50年代,由于采取苏式稿酬制度,作家所得稿酬要高于新文学时期.郭沫若、茅盾、巴金、杨沫、曲波等,都是高稿酬大户.茅盾先生去世时曾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此笔款项,如折算为上世纪90年代币值,当在500万元以上.若用作刊物启动资金,绰绰有余.陈平原只注意到当时作家的工资仅一两百元,没有注意到部分作家的巨额稿酬,更未注意当时的物价.50年代,《诗刊》有两种零售价格,道林纸本为0.40元,报纸本为0.30元.60年代皆采取报纸本,价格降为0.25元.《人民文学》50年代售价0.45元,60年代降为0.35元.《文艺报》自始至终维持在0.20元.按照这种低成本,茅盾的25万元足以同时启动20份文艺刊物.“没有”经济能力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此外,陈先生说“同人刊物没有存在的可能”,也不符合事实.建国初期,同人刊物无论明暗,事实上都是存在的.但是,关于同人办刊的政策,倒确实不太说得清楚.

(一)暧昧的刊物政策.不过,国家的实际态度,从1949年的接管措施,不难见出端倪.194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批复的《北平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暂行办法》称,所有报刊皆必须申请登记,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甲、报纸、杂志或通讯社的名称;乙、负责人的姓名、住所、过去和现在的职业、过去和现在的政治主张、政治经历及其与各党派和团体的关系;丙、社会组织;丁、主要编辑与经理人员的姓名、住所、过去和现在的职业、过去和现在的政治主张、政治经历及其与各党派和团体的关系;戊、刊期(日刊或周刊月刊等),每期字数,发行的数量与范围;已、经济来源与经济状况、重要股东的情况;庚、兼营事业;辛、印刷所及发行所的名称和所在地”.并要求呈缴过去一年的全部出版物,获批准方可营业,“未经本会允许登记的报纸、杂志和通讯社不得在本市出版或营业”.其中,审查苛刻,不难想象.对事关意识形态的文艺刊物尤其如此.1949年至1950年,全国向军管会登记并获批准营业的刊物达二百多种,但大多是科技刊物,与文学有关者仅十余种.较之1949年前的数量,可谓十去其九.显然,对于同人文艺刊物,国家实际上倾向于严厉限制.1951年底,在北京文艺界的整风会议上,丁玲指出:我们还有很多人用一种传统的观点,旧的观点去对待我们的刊物.把刊物常常看成只是一伙人的事.过去的一伙人掌握了一个刊物(即是所谓同人刊物),发表这一伙人的思想,宣传这一伙人的思想,反对一些他们要反对的,也慷慨激昂过等但这种办刊物的办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已经在另一个崭新的时代了.我们已经是主人,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刊物能担当起思想领导的任务,能带领群众参加一切生活中的思想斗争,并且能够引导和组织作家们一同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喜欢办刊物,但我们却缺乏勇气,缺乏责任感,把一个负有领导责任的刊物当成是一个旁观者的刊物.

同人刊物所宣传的某一伙人的思想,自然成为新的同质话语空间中的杂质.作为中宣部文艺处处长(副部级),丁玲宣布了同人刊物的“死刑”.同年,一篇“全国文联”署名指导办刊方向的文章,也尖酸嘲讽同人办刊,“有的为出刊物而出刊物,没有群众的支持,结果形成不伦不类的‘同人刊物’的样子”.这些信息,都明白无误地暗示了同人办刊“不合时宜”.

(二)同人刊物的凋零.在这种暧昧的情况下,1949―1952年间,尚有十余种,譬如,茅盾主编的《小说》月刊、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沙鸥主编的《大众诗歌》、柯蓝主编的《群众文艺》,以及《大公报》、《新民报》、《文汇报》三家私营报纸的文艺副刊.解放后,这些刊物都颇有新的计划.《文艺生活》自香港迁回广州后(该刊内战期间转移到香港),司马文森雄心勃勃地宣称要“建设新华南文艺”.商务印书馆也计划重新延聘茅盾,不但希望通过茅盾主编《小说》月刊重现20年代《小说月报》的辉煌,而且希望茅盾出任商务总编辑一职.遗憾的是,这些新计划都无从展开.原因不在于这些刊物与党的刊物“唱反调”,挑战新中国的文化生产规划.事实上,《文艺生活》、《大众诗歌》都积极以《人民文学》为模仿对象,大幅调整其编辑风格.《文艺生活》甚至刊出一份以解放区作家为主的特约撰稿人名单,对新的文学秩序与话语规范显示了足够殷勤.事实表明,司马文森“建设新华南文艺”的计划很快碰壁.“同人”出身成为司马文森难以化解的心结.为此,《文艺生活》数次辩白,称,“我们这个杂志并非同人杂志,而是属于全体读者的”,“我们不是一份专刊作家稿件的刊物,也不是同人性质的刊物,是一份希望大家来办,大家来写的刊物.”但半年后,司马文森还是以停刊告终.《大众诗歌》的前身是1948年创刊的《诗号角》,编辑者署名为“北京大学三院诗号角社”,是一份学生刊物.1949年12月适应形势,更名《大众诗歌》,并改由党员诗人沙鸥主编.但这种举动,同样不能消除其出身嫌疑.1950年,《文艺报》接连三次借故点名批评《大众诗歌》,令沙鸥大为紧张.《大众诗歌》于当年自动停刊.《小说》月刊因有茅盾、周而复等先后编辑,坚持到1952年才告终刊.其它数种刊物,在1952年后,或告停刊,或改国营.三家报纸的文艺副刊,倒是大致存在(《文汇报》一度停刊),但在1952年后,也是非常收敛.

“文学评论”周刊创办于1950年2月,主编王淑明出身延安,在中宣部文艺处工作.据他后来的检讨,创办此刊乃因为“进城”后不得志,亦不满于其时“文艺批评的空气太沉寂”,所以,周刊一开始“就具有同人的性质”.周刊创刊后,锋芒毕露,频频批评两位解放区重量级作家赵树理、丁玲.尤其是刊文讽刺“李定中”(冯雪峰化名)批评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读者来信”作风武断.这一系列批评,不但构成了革命文学内部的文化异议,亦公开挑战丁玲势力在文坛的权威.这埋下了该周刊不能“善终”的种子.自1951年起,陈企霞(与丁玲并为《文艺报》主编)便与周刊屡起冲突.王、陈双方在各自刊物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结果到1951年11月,“文学评论”周刊出到第44期,未作任何

关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的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解释,突然停刊.停刊具体缘由,至今尚未见任何相关材料说明.唯可见的是当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文艺整风会议发言记录.在公开发表的记录中,丁玲

1 2 3 4 5

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类论文大纲范文

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

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摘要

英美文学硕士论文

西方古典文学论文

文学类论文发表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英语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

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