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刊物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刊物及文学评论及文学期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刊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直接点名批评“文学评论”周刊“编辑态度不严肃”.不难推测,时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的丁玲,对她的下属王淑明构成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取消了王的同人办刊的努力.《文艺月报》系华东文联机关刊物,1953年1月创刊,但由于主持人刘雪苇的独立诉求,《文艺月刊》创刊伊始便具有同人色彩.遗憾的是,由于刘雪苇与胡风、彭柏山的密切关系,引起了时任华东宣传部副部长的夏衍的排挤.不到一年,雪苇即被夏衍清理出了《文艺月报》编委会,它的同人性也迅速夭折.1949年至1953年,虽然共产党并未明文禁止同人刊物,但新政权寻求统一话语的文化规划、文学势力争夺话语资源的利益冲动,都不能给同人刊物提供合适环境.无论异端于党,还是异己于党的权势人物,只要是野花棘草,必然要被早早地刈除掉.随着1953年的结束,正式出版、公开销行的同人刊物不复存在.
该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2108.html
二、“办19世纪的诗刊或21世纪的诗刊”
(一)同人办刊的激情与需要.同人刊物“不合时宜”,是理智之认识.但从事业的激情来讲,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私人办刊跃跃欲试.绿原回忆,建国后胡风应召入京,思想问题迟迟不能打通,就“想办个刊物”,如同过去编辑《七月》、《希望》一样,“不仅是为了独立自主地开展他的评论工作,更想借此培养一批文学‘闯将’出来,这是当年《文艺报》怎么也办不到的.”出于对政治形势与个人处境的敏感,胡风终究未将此想法付诸实践.事实上,随着《文艺生活》、《大众诗歌》、《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周刊、《小说》等刊物纷纷停刊,类似胡风的“跃跃欲试”的办刊之念,多半胎死腹中.在1953―1955年,同人刊物彻底地退出了公开文坛,公共话语空间呈现高度同质状态.
但是,强力压制,尤其是同质化话语空间对文化差异的排斥,也在知识分子和作家中积累了不满情绪.1955年后,资历较深的作家中,开始产生回归同人传统的想法,甚至出现募资办刊的企图.这种新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独立思想诉求的知识分子,在整齐划一的话语秩序中深感压抑,渴望获得相对独立的言论空间.“反右”期间,《诗刊》主编臧克家对冯雪峰的一段踊跃揭发,可从反面看出冯的苦闷,以及他对刊物同人化抱有的殷切希望,他(按:指臧克家)和徐迟同志曾到冯雪峰家里向这位理论家请教.雪峰一本正经地说:“我劝你们办19世纪的诗刊或21世纪的诗刊.”听的人一直莫名其妙.臧克家同志说:“今天我明白了.这就是说,诗不要太挨近政治,诗不要紧密结合现实.如果太接近,太结合了,就不会有好诗了.同志们,请想,活在20世纪,却要办19世纪或21世纪的诗刊;在一种什么思想下说出这样的话?”
臧克家的“单纯”毋须多论.但冯雪峰那种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式的决绝姿态,确实给人深刻印象.冯雪峰的“思想”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比较普遍.
二是随着延安文人内部的势力斗争日益激烈,渐处劣势的文学势力逐渐被排挤出现有出版阵地,言论机会与空间大受压缩,形势被动.这些文学势力也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刊物,以申述自身观念与利益,挽回被动局面.事实上,在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坛,一种势力,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直接掌控的刊物.否则,即有坐以待毙之虞.这种“常识”,导致了建国后各派势力在各种名义下,对于文学刊物的激烈争夺(尤其是《人民文学》、《文艺报》等权威刊物).但是,有斗争就有失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失败者无奈之下,不得已也会想起“不合时宜”的同人刊物.不过,令人诧异的是,最先筹划同人刊物的,竟是宣布过同人办刊“死刑”的丁玲.1951年,丁玲发表前番讲话时自居为《讲话》的阐释者,且直接掌控着权威理论刊物《文艺报》(两个月后又入主《人民文学》),但此身份到1955年已难以为继,甚至恰成讽刺.该年,胡风前脚入狱,周扬、刘白羽后脚就开始整理“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材料,准备借“反胡风”余威,将丁玲势力一并清理出文坛.此时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等,可谓形势尴尬.他们不但失去了“老阵地”《人民文学》和《文艺报》,而且,在周扬的掌控下,这两份刊物反而成为打击丁、陈的舆论阵地.对此,丁玲深感愤懑,遂有意冒险创办同人刊物,对抗《文艺报》.关于此事,“反右”期间有几种传说“版本”.一言丁玲主使,一言冯雪峰主使,一言是《文艺报》编辑部的陈涌、唐因、唐达成、杨犁等亲丁青年编辑所为.最后一说较为详尽.1957年揭露材料称,“(他们)背着党图谋出版一个以文学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同人刊物’.这个组织‘同人刊物’的秘密计划也得到了冯雪峰的支持.陈涌也是这个刊物的密谋者之一.他准备辞去《文艺报》编委的职务,他认为‘大变动’的前夜到了.他们还准备要丁玲、刘宾雁等参加.他们把这个秘密计划告诉了《文汇报》的梅朵,却相约向党隐瞒.唐因、唐达成等人还准备同人刊物办不成,就退出《文艺报》”,据说,陈涌等还开出了包括丁玲、王若望、刘宾雁、李蕤在内的特约撰稿人名单,以及三个月拟题计划,“要从左联开始一直清算到今天的‘教条主义’统治.”这类揭露,不乏捕风捉影的成分,但基本事实应该是存在的.
(二)刊物政策之调整.冯雪峰、丁玲等资深作家的不满与挑战,未能改变党的“政策”与同人刊物荒芜的局面.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56年.该年11月,在“双百”气氛中,全国文学期刊编辑会议召开.同人办刊问题,亦被正式摊到桌面上讨论.陈椿年时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他回忆:中宣部召开第一届全国文学期刊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在办刊中贯彻执行那年初夏提出的“双百”方针,我们这批学员都去列席旁听.现在我已记忆不清,冯雪峰和周扬在会上究竟为了什么问题而争论起来,总之在他俩争论以后,由周扬做的总结发言中,明确提出了“同人刊物也可以办”,并说这是为了有利于提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自由竞争.
可见,冯雪峰关于同人办刊的“思想”通过周扬得到了体现.周扬尽管对“双百”方针的可信度不无犹疑,但仍对同人办刊作出了明确肯定.同样与会的黎之回忆,“会上周扬讲话中讲不要怕片面性,他说,你一个片面,我一个片面,加起来不就全面了么”,“周扬提出可以考虑允许办同仁刊物,他这个讲话影响很大.后来文艺界不少人准备办同仁刊物.与会代表们也都很活跃,大都拥护会议精神”,“但也有不同意见.《萌芽》主编哈华同我谈过他的意见.(1948年南下时我同他在一个班)他说,这样搞下去,没人坚持党的文艺路线了.我们办个《萌芽》,就是想坚持毛主席的文艺路线.”会后,以群兴致勃勃地撰文传讲周扬的讲话精神,称,“周扬同志ੌ
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