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刊物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刊物及文学评论及文学期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刊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影响的第一流刊物,要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在秦兆阳的锐意更新下,《人民文学》刊发大量“干预小说”,直接引导了“百花”潮流.秦兆阳还打破了稿件必须送交党委审查的惯例,直接由自己做最后决定.(二)另创新刊.《诗刊》和《收获》皆在1957年创刊.中国作协将两刊明确作为同人刊物来办.两刊主编臧克家、靳以及主要编辑皆非中共党员,《收获》编辑部甚至是由靳以本人组织的.党组织未作介入.不过两刊性质有所区别.《诗刊》由于臧克家的保守,其实并无同人品质.《收获》则无论是编辑方式还是作品风格,皆有同人之风.此外,还有一批自发酝酿的同人刊物.但他们要么不能实现,要么中途夭折.樊宇在批评文章中还说,“他们在不得逞或是预感到困难很多的时候,就改变战术或双管齐下,同时另外筹组同人刊物,企图在文艺阵地上割据,与党领导的刊物分庭抗礼,以积聚实力,扩大影响”.这一说法有事实根据.《文艺报》青年编辑1955年即有办刊之念.1957年,周扬作了提倡同人刊物的讲话之后,这种想法即转变为具体筹备.敏泽时任《文艺报》理论组组长.他回忆说,“当时,唐因、唐达成建议我们可以一起办一个文学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同人刊物,希望我能跟陈涌讲一下.陈涌表示,如果雪峰参加他可以参加.当时,为了避免被人抓把柄,决定群众一个都不吸收,唐因是党员,唐达成和我是共青团员,这样做是免得别人说搞非党的活动.我们只是口头上简单地商量过,雪峰和我都问过(郭)小川,周扬的话算不算数,如果算数,时机成熟就办.”而郭小川自己,也与杨犁、李兴华、杨志等意趣相投,“冲动之下想办个杂文刊物.”(30)青海的韩秋夫“改造”《青海湖》失败后,拟创办《夜莺之友》.贵州的杨守达、钱革,则计划创办《文学青年》.拟议中的《文学青年》以《小春秋》为范,“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些词句干脆不要”,“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少数民族生活”,用批评者讥讽的话说,拟“东放一炮,西放一炮,今天攻这个,明天攻那个,把他们打下去,才能树立威信.”甚至来自前国统区的吴祖光与“二流堂”诸人,亦鼓起了筹办同人报刊的勇气.遗憾的是,这些想法尚未见诸实践,“反右”风暴即突然开始.而付诸事实的“探求者”月刊社和《星星》诗刊,横遭摧折.在“反右”中,大部分同人编辑部被“清洗”.《文艺报》、《星星》、《江淮文学》、“探求者文学社”的成员多数被划为“右派”.《人民文学》重新改组.《文艺学习》停刊,主编韦君宜虽然受到胡乔木的保护未划“右派”,但也下放农村劳动,以示“惩罚”.这种严厉的镇压行动,彻底打消作家对于同人办刊的勇气.此后,有矛盾的文坛势力,放弃了“五四”以来的以另办刊物纾解冲突的传统方式,而是更集中力量加入“内斗”,以争夺体制内的现有出版资源.这种斗争压缩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大幅劣化了文学生态.
余论
1958年后,同人办刊作为一项冒险,甚至作为一个话题,都退出了文艺界.但直至此时,中共仍未宣布禁止同人刊物.“反右”期间,批评者仍假作超然地说,“办同人刊物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情,多几个有特色的同人刊物是没有害处的.”但是,毕竟没有实行.甚至60年代初期的调整,也不能唤起知识分子的勇气.直至今日,同人刊物仍难以恢复.由今观之,50年代同人刊物问题的发生和结束,包含两点意味.1、建国后,被制度所压制的“五四”文学传统,经过50年代中期最有力的一次反弹后,再也无力对延安文学传统发起新的挑战,而转向彻底屈从并仿效革命话语.后者获得了对文学秩序与话语空间的全面整饬.2、革命文学虽然通过出版控制整合了纷乱的话语秩序,但未必能有效整合各种矛盾的、对立的文学利益.围绕着利益再分配的斗争仍然不断地发生.不过,较之同人刊物的文化异议,新的对抗发生在同质性话语内部.在形式“统一”背后,包裹着激烈的势力纷争.同人刊物的消失,加剧了革命文学的内部斗争及其瓦解命运.
注释:
(1)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2)《中共中央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4卷.
(3)北平市军管会:《北平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4)丁玲:《为提高我们刊物的思想性、战斗性而斗争》,《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4期.
(5)全国文联研究室整理:《关于地方文艺刊物改进的一些问题》,《文艺报》,1951年,4卷6期.
(6)(7)《复刊词》,《文艺生活》,1950年,新1号.
(8)《编后》,《文艺生活》,1950年版.
(9)王淑明:《从〈文学评论〉编辑工作中检讨我的文艺批评思想》,《文艺报》,1952年版.
(10)但据我掌握的材料,内部发行的同人刊物仍然存在.《光明日报》1956年11月17日刊出的一则消息称,“《乐天诗讯》是上海乐天诗社的刊物.乐天诗社是由许多诗人自由组织的社团,参加的成员大都是中央和各地文史馆的老先生,以及文教界和艺术界人士.这个诗社从1950年1月1日成立到现在,每月出版一本《乐天诗讯》.各地诗人在诗讯上发表旧作,相互传观等乐天诗社的组成,志在抒写社会生活,反对那种超然独特的,为少数人玩赏的诗词歌赋.以新、雅、醇为诗坛之诗品.同时,发扬民族遗产,做到‘百花齐放’”.(《“乐天诗讯”》)不过,这似乎也只是孤例.
(11)绿原:《试叩命运之门》,《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4期.
(12)青草:《19世纪的遗老》,《文艺报》,1957年版.
(13)《文艺界反右派斗争深入开展,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阴谋败露》,《文艺报》,1957年版.
(14)陈椿年:《关于“探求者”、林希翎及其他――兼评梅汝凯<忆方之>》,《书屋》,2002(11).
(15)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53页.
(16)以群:《从“不怕片面”说起》,《文艺月报》,1957年,第2期.
(17)毛泽东:《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卷7.
(18)沛德:《迎接大鸣大放的春天》,《文艺报》,1957年,第11期.
(19)《作协在整风中广开言路》,《文艺报
刊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50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