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广西文学》对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创作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广西文学》对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创作及文学及商品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个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是,作为广西文学场中的主要“行动者”之一,《广西文学》积极而内在地参与了近30年来的广西文学生产.研究《广西文学》参与广西文学生产问题,对探讨“文学新桂军”和广西地域文学的整体性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1978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历史阶段来具体分析.
1978年到1980年代末,广西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一样,在历经“文革”浩劫后开始走向复苏和繁盛.《广西文学》积极参与、推动并书写了这一过程.1979年1月号登载了谭绍鹏的《南方土改运动的生动描绘――重读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2月号刊登了陈运的《把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为短篇小说<故人>平反》、王一桃的《不能把香花当毒草――重评<元宵夜曲>》,对一度被称为“大毒草”的陆地、苗延秀等广西作家的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对极左路线戕害文学的错误给予清算,呼吁从文学本身规律出发看待文学作品.1980年代,《广西文学》先后推出了“小说专号”(1981年1月号)、“民族文学专号”(1982年12月号)、“青年作者小说专号”(1984年11月号)、“中篇小说专号”(1988年6月号)等作品专号,从不同角度集中展示了这一历史阶段广西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当然,与当时沸腾的中国当代文坛的大环境相比,新时期最初几年的广西文学总体上是相对沉寂的,基本上没有出现有全国影响的作家作品.当时的广西文学生产更像在自家园地里自产自销、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活动.直到1985年之后,在被称为“百越境界”和“88新反思”的文学新思潮冲击之下,这种沉寂和封闭才被打破.而《广西文学》恰是这两场文学新思潮运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学院学士论文、学年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3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文学在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种潮流之后,一种倡导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的“寻根文学”流派开始兴起.《广西文学》推动了广西的“寻根文学”思潮.1985年元月号上,《广西文学》发表了杨克的“寻根”诗歌代表作《走向花山》(组诗).在题记中诗人介绍说:“花山,在广西宁明县内,濒临明江.绝壁之上,用朱红颜料画着一千四五百个粗犷朴拙的人、兽形象等公认为壮族文化之元.”(1)1985年3月号又推出了那篇著名的广西“寻根文学”宣言――《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文章说:“离开百越文化传统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意识与心理结构(即把虚幻境界与真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来反映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是难以想象的.理解这一前提,对我们探索形成新的自成一种风格的文学现象有着重要意义.”(2)这种创作实验和理论思考反映了当时广西一些青年作家从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上汲取创作灵感和营养,寻找广西文学创新突破的诉求,同样也寄托着作为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者和书写者的《广西文学》的期望.为了能使这种诉求和期望变成现实,《广西文学》主动出击,于1985年4月22日至25日组织召开了“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研讨会.会后《广西文学》很快组织刊发了一批“百越境界”作品与理论争鸣文章.1985年第7期发表了梅帅元的《黑水河》、孙步康的《纤魂》、海涛的《在有白鹤的地方》,第8期发表了张仁胜的《这一辈辈的人哟》、李逊的《沼泽地的蛇》、韦玮的《岩葬》、贺娟的《二十岁的梦》.1985年5、7、12月号分别刊登了《“百越境界”与现代意识》(蒋述卓)、《探索的探索》(丘行)、《追求与创造》(黄伦生)、《也谈组诗“走向花山”》(钟纪新)、《黑水河的启示》(陈石)等文章进行探讨.之后,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百越境界”都在全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论者把此次事件看成“广西文坛进军全国的第一次集体冲锋.”(3)1989年黄佩华等广西五位青年作家联合发起了“88新反思”.最初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五位作家的《广西文坛“88新反思”》的系列文章.《广西文学》迅速做出反应,1989年元月号以“广西文坛三思录”为题编发了常弼宇的《别了,刘三姐》、杨长勋的《文学的断流》、黄佩华的《醒来吧,丘陵地》、黄神彪的《功利的诱惑》、韦家武的《我们的烙印很古老》等文章.在五位青年作家看来,广西文学要想发展就应突破“刘三姐”、“百鸟衣”式的民间文学创作模式,广西作家应打破封闭意识,走向开放、走向当代生活,广西批评家就要抛弃“兔型性格”,获取批评的激情与锋芒.编者在序言中说:“面对广西的文坛,也有几位青年人要顽强地说出自己不合调的声音.初生之犊不怕虎,这种气魄必然地为尊长者所少有.如果认定文学的未来是属于年青人的,对于这种不合调的声音,似乎也应倾听一下

文学创作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该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2144.html
进入1990年代,受商品经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波折和分化时期.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学如何更热切关注并深入地反映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生活及有关当前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问题,《广西文学》1994年第6期推出“广西‘下海’作家作品专号”,并在6月29日于南宁组织召开了“广西下海作家作品专号”座谈会.该专号刊登的是李、梅帅元、张仁胜、欧文、廖铁星广西五位“下海”作家的作品和创作谈各一篇,彭洋撰写的评论《海与岸――评广西
文学创作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广西文学》对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