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状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传状类文体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行状类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传状类文体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行状及人物形象及文学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行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无为人立传者,故有碑、有志、有状而无传.”而文集中的“传”与史传不同.“韩文公集中传三篇:《太学生何蕃》、《圬者王承福》、《毛颖》.柳子厚集中传六篇:《宋清》、《郭橐驼》、《童区寄》、《梓人》、《李赤》、《》.《何蕃》仅采其一事而谓之传.王承福之辈皆微者而谓之传.《毛颖》、《李赤》、《》则戏耳而谓之传,盖比于稗官之属耳.徐师曾、顾炎武指出文集中的“传”与史学的“传”分属不同的学术体系.史传作者为史官,传主为贵人名士,所述为其较完整的生平.而文传作者为文人,传主多为小人物或失意者,或为自传,或“仅采其一事”,或为有寄托之寓言或游戏笔墨,与“稗官”文体相似.自传亦可列在传记一体之中.自传,古人或称“自叙”、“自述”.王兆芳《文体通释》:“主于表身世,明著作,躬行记载.源出汉司马相如《自叙》,流有迁史《自叙》、班书《叙传》,扬子、郑子《自叙》,魏文《自叙》,晋杜预《自述》,梁江淹《自叙传》.”此后,如唐代陆羽有《陆文学自传》,刘禹锡有《子刘子自传》等,自传文体往往直接地表现出作家的个性、怀抱与意趣,文学色彩浓郁.
行状、行述
行状是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唐代李翱《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古时权贵名望之士去世之后,朝廷要根据其德行赐予谥号,史馆要为他编写传记,亲友要请人作墓志,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便是亡者的行状.刘勰说:“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文心雕龙书记》)行状一体,形成很早.《文章缘起》认为:“行状,汉丞相仓曹傅胡干作《杨元伯行状》.”这是最早被提及的行状.《文选》亦收入任彦升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此后历代重要文集多收入行状.
和传记文一样,行状是对一个人生平经历的记叙.但是,行状的用途是为死者立传、议谥、写碑志提供材料.因此,不少行状在文尾特别说明撰写此文的用途.如韩愈的《太傅董
行状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按照六朝人的说法,行状作者身份有个演变过程:行状原来是由官方组织撰写的,后来演变成由亡者的门生、下属或者朋友来写.《魏书甄琛传》记载,吏部郎袁翻曾上奏说,按照古礼:“凡薨亡者,属所即言大鸿胪,移本郡大中正,条其行迹功过,承中正移言公府,下太常部博士评议,为谥列上.谥不应法者,博士坐如选举不以实论.若行状失实,中正坐如博士.”由本郡大中正写其行状,“条其行迹功过”,而由博士来评议谥号.无论是谥议还是行状,如果虚夸失实,就按“选举不以实论”,是要治罪的.但是后代情况改变了:“今之行状,皆出其自家,任其臣子自言君父之行,无复相是非之事.臣子之欲光扬君父,但苦迹之不高,行之不美,是以极辞肆意,无复限量.”当由官方来撰写时,行状就包括“功过”,后来演变成“出其自家”,即作者由死者家属来指定时,行状的内容只能是对死者的褒扬,而不能有贬抑之辞.赵翼则说:“古人于行状原有核实之法.然人已死,而子孙及故吏为之,自必多溢美,而主其议者亦多以善善欲长,谁肯与刻核之举?”(《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这些说法都可研究,但行状的只褒不贬确是事实,这与传记的有褒有贬,正是文体上的最大差别.
虽然六朝时就有江淹作的《建太妃周氏行状》,但此后为女性作的行状少之又少,以至许多人认为行状不宜用于女性.宋代俞文豹《吹剑录》就持这一观点.清代王应奎见唐叔达《三易集》中有四篇女性行状,也认为“此恐未可为训”.(《柳南随笔》)推论原因,当是行状的最初功用是进呈朝廷,作为史官议谥、作传的材料.六朝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日益强烈,正史中绝少女性传记,自然就很少有为女性所作的行状.
状,本为状人形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要做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好的行状,兼具有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如韩愈的《太傅董公(贤)行状》便是行状名篇.韩愈曾为董晋的下僚,对董晋的生平经历、性情品行了解甚详.该文对董贤生平事迹的记叙,有详有略,既有国家政治大事的记载,也有生活细节的描写.特别是记叙董晋冒险晋见手握重兵、意欲反叛的李怀光,对李怀光恳切陈辞,使李怀光及其士卒皆感极而泣,最终打消反叛朝廷的意图.而董晋“其词忠,其容貌温然,故有言于人,无不信”的人物形象也刻画得很鲜明.故有学者称赞说“董晋行状,书李怀光事,大似左氏.”(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欧阳修撰《新唐书》对此文采纳甚多.
逸事状也属于行状之一种,但是又与一般行状有所不同,所以《文体明辨》以之为行状的“变体”:行状是对主人公一生的概述,而逸事状则是节选人物最有代表性的遗闻逸事加以描摹,往往显出作者匠心,所以更具有文学性.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取段太尉三件逸事,刻画一位正直勇敢的官吏,为传颂千古的名篇佳构.
又有行述一体,与行状大同小异.《说文》云:“述,循也.”因循前人之言行而记之,称为“述”.述作为文体名称,其含义比较复杂.首先,述是一种解经的方式.郑玄笺《毛诗》,认为“述者,述其古事”,是对经书中圣人的言论行为进行阐释申述.王兆芳《文体通释》认为“述”这种文体源出于三国时吴国陆绩的《周易述》,流则有隋代刘炫作的《尚书》、《毛诗》、《春秋》、《孝经》述义.这种“述”文,体现了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则.
后世又有一种类似于行状的“述”体,所谓“述”,就是该文体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忠诚真实地加以记录死者的生平.来裕恂《汉文典》将之称为“行述”.所谓“父作之,子述之”,行述为亡者的子孙寄寓哀思而作,主要记录先人的生平言行、世系爵里等内容.如王安石有《先大夫述》,追思父亲的平生所为.行述与行状,没有本质区别.就二者的内容而言,都是纂述死者的言行事迹,都要求记载真实.行述与行状一样,要在文末说明作文的意图,如王安石《先大夫述》文尾就说:“撰次公事如右,以求有道而文者铭焉,以取信于后世.”述与状最大的区别,一在于撰写者的身份不同.二是撰写的目的有异.行状最初的目的是呈送朝廷,以供史官议谥、立传时作参考;述则为记先人行迹,以志不忘而作,仅是一种私人行为.
实录
录,是将杂
行状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传状类文体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