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古典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古典文学类有关论文摘要,关于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典文学及古代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典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启先生像大孩子似地笑了起来,说:“你看,放翁还有点不好意思呢!”(李军《乐育敦行堪世范励耘奖学唯吾师》,《启功先生追思录》,页183)

谈到音韵时,启先生说四声是自然之声,是“天籁”,比如驴叫也有四声.说到这里,启先生便以驴叫的声音模仿四声,博得满堂笑声.启先生还举出证据:《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三国时王粲平生爱听驴鸣,死后埋葬时,曹丕率众人吊唁他,建议在他的墓前学驴鸣以祭祀他,于是众人“皆一作驴之鸣”.王粲是著名的诗人,他爱听驴鸣,不就是在揣摩诗歌的音律吗?这样的讲解,也许仅仅是“容或有之”的,但却体现出启先生的奇思睿智.

其实,启先生不仅擅长讲授古代文学作品,对如何讲授中国文学史也有许多精思妙解.例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一部中国文学史分成先秦段、两汉段、魏晋段、南北朝段、隋唐段、两宋段、金元段、明清段等等.各段相对独立讲,讲唐诗的不能讲宋词,讲宋词的不能讲清词,如果讲了,必定有人会说你超出了范围”.于是出现了“讲《左传》的不会讲《史记》,讲‘杂剧’的不会讲‘传奇’”的现象.启先生对这种现象始终不以为然,他打过这样的比喻:分段教学,好比吃鱼,吃鱼才讲究分段.但一条鱼从第几片鳞算中段,又从第几片鳞算后段呢?这显然只能是大致的分,没有绝对的标准.他又打比方说:中国古代有个笑话,一个人中了箭,去看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只给他把身外的箭杆剪断,就算完成任务.中箭的人问他身内的箭头怎么办,外科医生说:“找内科医生去,那是他的事.”这样简单地分科行吗?(《启功口述历史》,页124~125)因此启先生认为,讲授中国文学史,应该融会贯通,而不应该画地为牢.

总之,启先生精通教学艺术,他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擅长于“深入浅出,化繁复为简明,化深奥为平易”(聂石樵、邓魁英《启先生教学和治学的风格》,《启功先生悼挽录》,页146).作为一位教师,启先生学识渊博,态度谦和,语言风趣,循循善诱,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当有人称启先生为这个“家”那个“师”的时候,启先生总是谦虚地回答:“我这一辈子主要工作是教书,我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启先生一生热爱教师事业,耐心细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处处体现出一位著名教育家的风范.

知之、好之、乐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启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仅“知之”、“好之”,而且“乐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享受无穷的人生乐趣.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启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的确达到了这一境界.

启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既有精意覃思的专著和严谨厚实的论文,也有潇洒自如的随笔札记和风神摇曳的诗章(如收入《启功韵语集》卷三的《论诗绝句》、《论词绝句》),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我这里只选两个方面来谈谈,一是诗词格律研究,二是《红楼梦》研究.

启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是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思考与斟酌,在课堂上多次讲授,到20世纪60年代撰成著作,一直到“文革”后才得以问世的.这是启先生的用力之作,直到本世纪初启先生还在不断地修改,可谓耗费了大半生精力.

前人对诗、词、曲的声调格式、平仄变化,大都凭死记硬背,刻板模仿,缺乏主动的、深刻的了解.启先生经过多年的精心实践和深入思考,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声律“竹竿”理论.启先生指出,如果两字一节地把无限循环的平平仄仄排成一根长竹竿: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等就会发现:五言格律诗的A句式“仄仄平平仄”是由第三字截至第七字而来,B句式“平平仄仄平”是由第一字截至第五字而来,C句式“仄平平仄仄”是由第四字截至第八字而来,D句式“平仄仄平平”是由第二字截至第六字而来.可以看出,五言格律的形式,就是从这竹竿上挨着排地往下截取得来的,再怎么截也是这四种形式.至于七言,只要在这四种句式前加两个与它相反的音节就可以了.

以上各种句式,除了五言B句式以外,无论五言、七言的首字都可以更换(可平可仄).启先生打了一个比方,他把每两个音节比作一个盒子,上一个音节为盒盖,下一个音节为盒底,盒底重要,不可换,盒盖较轻,可换.至于五言B句式首字不可更换,是因为如果换成仄声,则下边一字便成为两仄所夹的“孤平”,声调便不好听了.

把极其繁复的诗歌声律,简化成一个明白易懂的“竹竿”理论,这不是饶有趣味的乐事吗?这一“竹竿”理论是启先生别出心裁的发明,它不仅便于区别、记忆诗词律句,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语言文字蕴藏的声调特征.因此,它不但适用于五言句和七言句,也适合三言、四言、六言等任何句式;不但适用于格律诗(包括词),也可以通用于对古诗、骈文、散文、史书的声调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启先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程乙本《红楼梦》作注,这是解放后第一部《红楼梦》注释本.由于启先生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掌故比较熟悉,因此被认为是作注的最合适人选.但是启先生认为程甲本更符合曹雪芹原意,所以后来又向出版社推荐程甲本,并写了《读红楼梦札记》、《红楼梦注释序》等研究红学的文章.

关于启先生《红楼梦》注释本的价值,北师大教授予天池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润物细无声――谈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研究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大家可以参看.我这里对《读红楼梦札记》和《红楼梦注释序》在治学精神上的特点,作一点补充.

在《读红楼梦札记》中,启先生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所写的生活事物,究竟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启先生对《红楼梦》所写的扑朔迷离的年代及地点,进行了具体的考辨;对《红楼梦》官职中既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还有半真半假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红楼梦》中的服装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启先生还结合《红楼梦》对人物的辫式、小衣、鞋子以及称呼、请安、行礼的描写,分析了当时的风俗.最后,启先生对《红楼梦》为什么要“这样费尽苦心来运真实于虚构”,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解析.

这篇文章和《红楼梦注释序》主要指向一个内容,就是曹雪芹“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创作思维.启先生认为,曹雪芹笔下所有的年代、地方、官职、服装、称呼,还有其他所表现的生活习惯,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符合清代满族的习俗的,即使实写,也不过是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习俗.这用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曹雪芹有意“避得一干二净”.


本文来源: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4033.html

启先生凭什么敢说曹雪芹有意“避得一干二净”呢?文献学研究有一条潜规则,就是“说有易,说无难”.说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东西,这是很容易的

1 2 3

古典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

英语文学类论文怎么写

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

现当代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文学硕士

外国文学 毕业论文

有关现代文学的论文

文学概论的论文

doc下载 下载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2)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