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类论文范例,与致谢,三点补充意见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当代文学类论文查重,关于致谢,三点补充意见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评论及大学学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这确实“润泽”了我本来枯燥、灰色的人生.等
前些天,乐黛云老师让我读一篇文章,是金春峰教授读乐黛云的《四院、沙滩、未名湖》之后写的读后感.其中有一段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感恩等中国文化的两大信仰――天地与祖灵崇拜,都是奠基于自觉的报恩情感之上的.所以没有恐怖,没有恐吓,只是无限的清和之情弥漫于祭拜者与被祭拜的在上者之间.”又说,“报恩之情,由父母而天地、而师友、乡邻,以至与我们生命连为一体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说得很好.感恩,当然不限于逝去的先人、长者,也包括健在的朋友、后生.
因此,借这个机会,向在几十年的生活、学术研究中给我帮助、给我信心的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
(二)
刚才的许多发言表扬了我,听到后来,产生了一种“是在说我吗”的奇怪感觉.这并不是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实认识自己,相反,有一句老话是“当局者迷”.不过,这种感觉也提示我,可以对这个名字叫做洪子诚的人,在大家的评论之外补充一些意见.这些补充,也都是引述自他的朋友、学生的话.
大概十多年前,他的一个学生说,洪子诚做得还不错,不过有点窄.“窄”,就是狭窄、窄小的那个“窄”.这个评价说得不错.“窄”,既是指研究对象、领域,更重要是视野上的.这次编辑“学术作品集”,他重读这三十年的文字,有惭愧的情绪.内容的单一显而易见的,连书名也沉闷而缺乏变化.其实,即使是当代文学,做得好也不容易.等他尖锐意识到视野、文化积累、思想境界的欠缺的时候,已经临近退休,补救再也不可能.20世纪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遇到困难.困难不是个体性的,而是在承担时代问题上的乏力,自身也失去可信的尺度和方法.因此,有活力、理论和知识准备充分的新锐学人,纷纷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转向学术史,转向文化研究,转向更有历史、现实深度的明清研究.洪子诚既没有这样的敏感,也没有这样的准备.他想,即使勉强“转身”,那只能是蹩脚踉跄的.他就只好原地踏步.表扬他的说他对文学执著,但其实也是局促、困顿的无奈表现.这是第一点.
六七年前有学生转告他,听他的课的访问学者说,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和讲课,胆子太小,许多话不敢讲.他明白这个批评的意思.他和批评者的看法有所不同.他是自觉不愿意在书里、在课堂上,将当代文学当做意识形态的工具.不过这些批评,也触及了他“学术性格”上的问题:软弱.这导致了一种看来客观、冷漠的叙述,一种重描述、回避坚定判断的语言方式,一种自反式的,常常前后矛盾的逻辑碎裂,一种无限时地搁置、拖延做出结论的结构.软弱的学术品格,来自研究中他无法穿透的困惑:“文学”与“历史”的冲突,重建审美标准的可能性,历史的叙事性质与寻找历史真实的矛盾,知识和信仰之间龃龉,也来自于个体经验可靠性的疑问.这些矛盾,由于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剧变而加剧.最重要的是,从研究主体方面说,他的困惑恐怕无过于这样的痛切感受,就像他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引述米兰昆德拉的话那样:“历史的加速前进深深改变了个体的存在”,“历史奔跑,逃离人类,导致生命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四分五裂.”
第三点补充意见,是曹老师(曹文轩)的一个学生徐妍的短文说到的.这篇文章叫《这杯文化的“苦酒”,怨谁呢》,议论当前关于当代文学评价上的争论.她把洪子诚和陈晓明放在一起,归为赞扬派,而顾彬、肖鹰则属于批判的一派.这可能有点误解,这个误解是因为洪子诚的文章总是绕来绕去,有意或无意地让人看不明白.我想,他其实不属于哪一派.他觉得,当代文学也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很正常,很合乎“时代规律”,无所谓乐观和悲观.这个且不去说它.徐妍的文章里有这样的话,说洪子诚撰写当代文学史,花去半生心血,“据此,我猜想,当代文学界同人有多喜爱它,洪子诚就有多‘憎恨’它”.“憎恨”这个词她加了引号,大概是在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强度.读了这段话,洪子诚心里猛然一惊,觉得说出了他已有意识,但不愿承认的某些隐痛.回想这近三十年来不断处理(扔掉)的大量笔记、纸片,大量的讲稿,回想一遍遍翻读的那些枯燥材料的自我控制,他常会掠过愧悔的情绪.但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会想法压制这种情绪的蔓延,不断赋予这些工作的“崇高意义”.他在《问题与方法》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的那些话――“面前许多专注的听讲者,他们花这些时间(有的还要从城里老远赶来),听‘当代文学史’的枯燥问题,是不是值得如果去读一本有趣的书呢或者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呢等”――有人说是为增加气氛的调侃,故作的幽默.其实不全是这样.在座的许多先生、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文字,都倾注热爱之情,这也可以称作“激情”.这是有创造性的研究的起点.当然,洪子诚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感情,但和诸位先生相比的这种距离,有时表现出来的“冷漠”,是内在的,有时且是致命的.
但他也知道这很不好,他也期望能够改正.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该文为洪子诚在2010年1月19日召开的“当代文学与文学史暨《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讨论会”上的发言.《洪子诚学术作品集》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的概念》)
当代文学类论文范例,与致谢,三点补充意见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