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城市与文学的恩怨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城市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城市与文学的恩怨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城市及通俗文学及小说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城市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穆时英还写了一些另一风格的小说,表现了大都市的虚幻色彩、畸形文化.最虚幻和畸形的,当然是徐的人鬼恋故事《鬼恋》,细节那么真实,情节那么感人,情感那么真挚,但偏偏就不是真实的,它是一个阴间的故事,是一个梦幻.这或许正是大都市的精神写照?新中国是二十世纪“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的成果,这是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革命”(法国、俄国)不过是一个诱因而已.与此相配套的是一种农民意识形态,包括革命和建设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工农兵方向”等等.尽管中国革命的方向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但它拒绝资产阶级,拒绝城市文化.或者说它建立了一种以“生产”为主导价值的中国式的城市.在文学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农民形象、田野风光、草鞋和锄头、动物,等等.城市生活在文艺作品中基本上是销声匿迹了.
1958年的《收获》杂志曾经刊登了一部描写城市的长篇小说,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这部小说只是描写上海的民族资本家接受改造、放弃抵抗、悄悄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从此,文学与城市基本绝缘.有一些小说的故事也是在城市,比如五十年代几篇遭到批判的小说: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宗璞的《红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但城市,没有成为这些小说的主题.萧也牧的小说是一个革命者进城之后,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之间的冲突.宗璞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也可以发生在乡下).王蒙的是一个“单位”的故事,办公室的故事,与城市也没有关系.既没有现代城市的外形,更不可能有现代城市精神.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一批曾经生活在城市的著名作家,比如张承志、史铁生、阿城、韩少功、梁晓声等等,包括上海的作家王安忆、陈村、叶辛等人并没有将自己生长于斯的城市当做描写的对象.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直到一批带有现代派色彩的“新潮小说”的出现.首先是北京的作家.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城市的故事》、《剩下的都属于你》等.广州作家刘西鸿的《你无法改变我》,更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小说.接下来就是北京作家王朔,他的《空中小姐》、《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当时,这些小说被称之为“现代派”而遭到批判.其实不过是一些中国农民不大熟悉的现代城市文学而已.当然,现代派文学与城市本来就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很多农民住在一起制造肥皂和饼干,到处都是冒黑烟的大烟囱,以及钳工车间一样的“工人新村”,不一定是城市,它的本质还是村子.没有现代城市就没有现代派文学.没有现代表达的技巧也没有城市文学.上海作家再也没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对城市的敏感了,只有晚些时候出现了孙甘露和张献等城市作家.上海在八十年代的主要文学功绩不在创作,而在批评.
真正的当代城市文学的出现,是1995年前后的事情.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年轻作家,被称之为“新生代”.城市的兴起使得他们获取了城市经验.“新潮小说”和“先锋小说”的文体试验,使他们获取了表达的技巧.这些作家无疑集中在一个大型城市.比如北京的丁天、邱华栋、狗子、李冯等,南京的韩东、朱文、吴晨骏等,上海的卫慧、棉棉、西等,另外还有周洁茹、叶弥等.还有一位被迫终止创作的深圳作家缪永,其代表作为《驶出欲望街》和《我的生活与你无关》.遗憾的是,这些以现代城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家,大约风行了五年,就遭遇了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至今一蹶不振.
【注释】
①[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3―6页,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意]波特诺:《论城市伟大而至尊之因由》,1―15页,刘晨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5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美]莫什萨夫迪:《后汽车时代的城市》,27页,吴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17)[美]施坚雅:《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见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30―32、24页,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⑦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2―13、29―30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⑧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见李孝悌编的《中国的城市生活》,1―52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⑨(15)冯友兰:《新事论》,见《贞元六书》(上),247、2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⑩(11)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117、132页,梁生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12)(13)利马窦、金尼阁:《利马窦中国札记》,286―287、329页,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都行纪》,5页,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0年版.
(16)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人聚.
(1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19)[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277页,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2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45―5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见《二心集》,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关于“鸳鸯蝴蝶派”的命名问题还有许多说法,无关宏旨,不再引述.
(23)(24)范伯群:《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新论》,见《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茅盾:《子夜》,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城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城市与文学的恩怨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