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期刊类论文范文集,与九十年代来的文学期刊改制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期刊类论文查重软件,关于九十年代来的文学期刊改制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期刊及文学及网络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期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从“十七年”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文学期刊尤其是由各级作家协会和文联主办的纯文学刊物,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转.作为“计划期刊”,文学期刊被划分成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等等级别,各级文学期刊构筑成了一座金字塔,不同刊物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和管辖范围.在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中,文学的潮涌方向明确,在迫切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驱策之下,文学主体在价值趋向和审美选择方面惊人一致,被缺乏个性的共识所束缚.当时的省级、地市级的文学刊物都是封闭式的,这不仅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还是一种行规,试图打破地域限制就是僭越.1983年7月王成刚将《长春》改为《作家》,打破封闭的地域界限,以面向全国的视野办刊,这触犯了当时期刊界严密的等级规范,批评者认为它不安地方杂志的本分,试图抹杀刊物的地方性,指责它有“篡级”之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进,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数十年一贯制的文学体制产生了强烈冲击.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使文学传媒(主要包括文学报刊、文学出版机构等)的生存环境出现了重大转变.随着政府拨款的减少直至“断奶”,相当一部分纯文学期刊相继“改嫁”或“关门”,1998年是文学期刊运行最为艰难的一年,《昆仑》、《漓江》、《小说》相继宣布停刊,被称为“天鹅之死”.随后陆续停刊的还有《湖南文学》、《东海》等省级文学期刊.为了化解市场危机,同时改变期刊一向重视作家漠视读者的局面,众多文学期刊纷纷树立起改制(或称“改版”)的旗号.其实,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期刊的改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刮过一阵期刊正名的热风,很多文学杂志改名,《××文艺》几乎都改成了《××文学》,譬如,《黑龙江文艺》、《广东文艺》、《江苏文艺》、《浙江文艺》、《河南文艺》、《江西文艺》恢复其曾经用过的刊名《北方文学》、《作品》、《雨花》、《东海》、《奔流》、《星火》,一时成为席卷全国的风潮.这种“正名”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改制,立意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政治上的反正,后者重在应对市场挑战.
一
关于文学期刊的改制,我以为包含内容制作方式的改变和期刊定位的调整.在内容制作方面,从“十七年”到八十年代初期,文学期刊的编辑角色就整体而言,始终是被动的,是为作家服务的,作家怎么写他们就怎么编,其劳动缺乏创造性.由于政治对于文学的强力干预,编辑无法在编辑工作中体现自己对文学发展趋势的独立判断,更无法积极地引导文学的健康发展.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筛选、审查和修改所依据的标准是强制性的,他们别无选择,他们个人的审美趣味无足轻重.在政治时潮的要求与作家意愿之间,编辑陷入了悲剧性的夹缝之中.秦兆阳、李清泉、萧也牧、黄秋耘等人都没有逃脱被打为“右派”的命运,主持重要文学传媒的编辑工作的冯雪峰、丁玲、陈企霞等更是被打成“反党集团”的头目.置身于复杂多变的蹉跎岁月,编辑们承受着种种压力,在与作家风雨同舟的过程中还得不时面对作家的误解甚至责难,有时还与成名的作者反目成仇.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逐渐宽松,一些地处中心城市的文学期刊开始尝试着打破千篇一律的办刊格局,创立自己的特色.像《北京文学》对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的风情小说的激赏,《上海文学》对寻根文学的推举,《收获》对先锋文学的集中展示,《钟山》为新写实小说鸣锣开道的“大联展”,都成为其办刊史上辉煌的一页,也在林立的文学期刊中为自己赢得了文化尊重与象征资本.文学期刊自觉地通过期刊策划来介入、干预、引导文学实践与文学进程,在九十年代以后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十月》、《当代》、《收获》、《钟山》、《花城》、《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国作家》等老牌期刊在总体策略上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仅仅在局部作出一些调整.《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中国作家》依然保持其贴近现实的姿态,刊发的小说作品在文体上表现出向报告文学与散文靠拢的特征,热衷于追逐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的题材,小说的新闻化趋向日益明显.而《收获》、《花城》等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为先锋文学摇旗呐喊的期刊,也开始向现实主义的趣味回归,形式探索的声音逐渐沉寂.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逐渐模糊,譬如《当代》在2005年第5期头条位置推出杨志军的《藏獒》之后,2007年又以增刊的形式推出杨志军专号,推出其《藏獒2》,还重新刊发其二十年前的旧作《环湖崩溃》,作为社办刊物的《当代》明显引入了畅销书的制作概念.此外,《当代》还非常重视发表一些影视同期作品,连续推出王海翎的《中国式离婚》和《新同居时代》,《收获》也于近年发表了张欣的《深喉》、周梅森的《绝对权力》和《我主沉浮》.这些传统名刊越来越重视与出版、影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体的互动传播.
该文网址: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4785.html
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策划以编辑为核心,集结了相当数量的作家和批评家,推出了一大批的文学口号与文学命名,几乎所有的文学思潮都和期刊的策划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策划潜在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格局.文学史家在面对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时,首先必须清理的就是由文学策划留下来的泥沙俱下的各种名词.世纪之交的文学策划始终包含着“反抗危机”的目的,编辑对于文学的边缘化深怀着一种焦虑,因而,其中多有匆促上阵的草率和病急乱投医的非理性.随着商业意味的加强,期刊策划与文学建设的相关性日益削弱,期刊在面对市场运作时也不再羞羞答答,拉山头树旗号成为策划的首要目标,至于命名的科学性早已被忘到了九霄云外.
九十年代以来的期刊行为接连不断.1994年4月,《钟山》与理论刊物《文艺争鸣》合作,为“新状态文学”鸣锣开道;《北京文学》在1994年第1期举起“新体验小说”的大旗;《上海文学》在1994年倡导“文化关怀小说”后,又与《佛山文学》联手推出“新市民小说联展”,1996年又推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专栏;《青年文学》从1994年至1997年开设“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栏目,1998年还开设“文学方阵”栏目,集束性地刊登某一地区
关于文学期刊类论文范文集,与九十年代来的文学期刊改制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