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文学艺术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艺术有关论文范文,关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艺术及当代文学及十七年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法性就建立在革命阶级――劳动人民是大多数,而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人数上是极少数.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符合伦理道德,对少数剥削者、压迫者予以剥夺亦天经地义.革命就是团结和解放多数,打击和消灭少数,讲话里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正源于这一逻辑.文学是毛泽东革命实践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革命的行动需要意识形态为其提供真理性.毛泽东的革命就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先验正确的真理基座上.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想象,既是对真理的阐释,又是对真理的强化.它所导致的当代文学生态的一度恶化,都与社会主义伦理相关.

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和以这一思想为指导的新中国文学,是以社会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一词经常与“革命”一词相连.搞社会主义就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大革命,这一革命的实质就是伦理的转向,或者说实行新的社会伦理,即由私有制出现以来的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控制社会资源,变成由占多数的弱势群体来共享生产生活资源(其失误在于注意了分配上的公平,而忽视了生产与创造.由于人创造能力有差异,因此吃大锅饭式的分配上的公平,实际掩盖了另一种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将限制人的潜能的发挥,因而造成社会进步缓慢).在中国这个农业国家里,弱势群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饭问题.毛在《湘江评论》时期提到,“吃饭问题最大”,确实有真知灼见.没有什么比解决多数人的吃饭问题更能获得伦理优势.他同时认识到“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的确是找到了通向未来(激进派都是政治上的未来主义者)的历史之门.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正是毛泽东实现他的救世抱负的唯一道路.发动革命要靠宣传,而文学是最好的宣传工具.工具论的文学观是社会主义伦理赋予革命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必然结果.而文化追求的悖论也存在其中.奉行实践主义的毛泽东,在想象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的互惠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巩固始终要靠“声音”和虚拟的形象来实现.这个“声音”和虚拟的形象就是他在文艺界发动的思想斗争(目的是取得话语权.为达到目的,首先要自设对立面)和按照社会主义理想来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文学.革命成功后掌握政权的毛泽东,被明星意识――做人民的救星――所驱动,日益陷入与能指的人民的虚幻性关系的深渊.正如孟繁华指出的“当民众的精神和道德在毛泽东的想象中被成倍地放大直至近乎完美之后,对精神和道德的追随,事实上也就被置换为对民众的想象和追随”.实际上不仅仅是追随,而还有利用,利用从人民那里获得的道德优势维持对于乌托邦世界的想象.这个残梦般的想象越是不可靠(以至产生乌托邦焦虑),他就越要给它泼上更浓的色彩以自我刺激,这就是革命浪漫主义成为十七年后期的主要文学创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文学以延安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为根本的文学方针,这一方针因依托革命伦理而穿越新旧时代的界限,形成了当代文学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自身有严密的逻辑关系.1.既然为工农兵,文学就势必要求做到内容的通俗化,形式的民族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2.文学说是为工农兵,但并不是给他们娱乐和精神享受的,而是用文学教育他们、团结他们(这里又出现社会主义文学的悖论:一方面认人民为历史的主体,在以他们为文学的主人公时,对他们必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即不能写他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即使现在有缺点,以后是不会有的(故只能歌颂而不是暴露).实际上要求我们按理想的样子去写,也就把理想当成了现实.谁要是不按这样的现实去写,谁就“歪曲”了现实,就要被质问:难道生活是这样的吗?――理想中的生活当然不是这个样子.一方面又把人民置于被教育的位置(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他们(始终)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这说明,文学不过是革命的宣传工具.3.所以,文学必须配合现实斗争,配合中心工作(要及时才好).4.文学必须写重大题材(革命斗争与农村题材),文学的价值与题材有直接关系,宏大叙事由此决定.5.重大题材重在反映革命斗争,而革命需要的是英雄主义精神.6.所以塑造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任务(文学作品被理解为生活的教科书,其作用是为现实斗争中的人们创造生活的典范).英雄的斗争决定了文学的美学风格――明朗、豪迈、崇高(与将人圣化的革命道德理想有关).7.重大题材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塑造,必须遵循统一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8.为防止上述文学规范的遭到逾越,所以要进行文学批评.“批评是实现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的重要方法.”(周扬语)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一体化工程的牢固程度,任何对它的冲击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多样化的文学生态断难形成.革命功利主义文学的盛行,压抑了以审美或娱乐为主导倾向的文学,十七年文学很难表现生活与文学的复杂性,造成了人的思想的简单,也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形成.

由社会主义伦理冲动支持的十七年的以政治教化为目的的文学,并没有实现它的倡导者毛泽东所希望的让劳动人民登上历史舞台的理想.因为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在文化上的同构对应(群体本位、政治道德化与强求人的圣化),决定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完成人的觉醒(人被鼓动投身革命集体,成为社会主人,获得的是外加的主体性,而不是自省的主体性).另外,阶级斗争的鼓吹,严重地恶化了人性,破坏了人际关系,从根本上伤害了社会道德.所以我们有理由把新时期的私人化写作、欲望化写作看成是十七年社会主义文学背弃了文学的人文传统、切断文化血脉,用阶级性和斗争意识取代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带来的后果,是十七年文学批判运动营造的红色文化生态的后遗症.


该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4803.html

2006年4月20日

【注释】

①洪子诚在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出版社1999年版)里,对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有精辟的论述.这种文学规范的建立,既包括文学方向的确立、文学创作任务的明确规定、文学写作题材等级的划分,也包括作家的文学活动以及作家自身被高度组织化、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写作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断等.

②十七年里,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发生过一系列文艺批判运动,规模较大的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1951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文艺界的反修斗争(1963―1964)等.最后一次斗争与批判成为“文革”的导火索.“文革”十年,更是一场持续的文化批判运动.这些批判,往往发动全国人民以群体的力量和政治运动的方式,对被指认为错误或反动的文艺思想的代表人物进行压倒式批判.反映了强大的政治文化与知识分子写作惯性的冲突.

③十七年文学创作以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和

1 2 3

文学艺术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自考汉语言文学时间

文学类论文答辩问题

汉语言文学自考大专

文学类省级期刊

文学创作论文

文学硕士课程

文学 议论文

大学生文学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

比较文学硕士

doc下载 下载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2)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