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民间文学类论文摘要,关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间文学及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民间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描写,如挑水,收庄稼等.《王》中为了突出阶级压迫,在描写生产劳动民俗时注重突出了人物受压迫的形象,如“秋天收庄稼一张镰,破了手心还说慢”.2 物质生活民俗.在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当地起居饮食等生活民俗的描写.《王》中有“初一饺子下满锅,王贵还啃糠窝窝.”“穿了冬衣没夏衣,六月天翻穿老羊皮.”《马》中“花花的枕头我两人枕,女婿娃枕给个木墩墩.”“花花的被儿我俩人盖,女婿娃盖给个破口袋.”都是反映生活民俗,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作家在描写民俗事象的同时还要展示阶级和社会的不平等,唤起人们的斗争意识.而民间文学作品则是要表现两个主人翁的甜蜜爱情.
3 自然风貌描写.自然风貌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象,因此也可以归为日常生活民俗.《马》和《王》都反映了三边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如《马》中“两个缘法就这么巧,清水的泉边里碰上了”.《王》中“掏完了苦菜上树梢,地上不见绿苗苗.”“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沙,哪一群牛羊不属他家”在原生态民间文学作品中自然生态的描写是无意识的,仅仅起到说明地点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而在作家作品中自然风貌的描写却成为有意识的,其通过突出人物的生存环境,表现人物生活的困苦,揭示阶级压迫的残酷.
除了日常生活民俗,民俗事件中的民俗事象同样值得关注.民俗事件是民俗活动综合展演的舞台,最能突出民间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因此有必要对《马》和《王》反映的民俗事件进行分析.由于它们都是反映爱情的作品,婚俗在其中占有很大分量.《马》中“三岁的马驹儿点个头,我和马五哥换记首.”《王》中“碟子八碗摆酒席,下的日子腊月二十一.”《马》中为了突出表现男女主人翁的爱情,加入男女互送定情物的习俗.《王》中的婚俗描写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顺延叙事.文学作品中,语言是它的材料,因此分析作品的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民间文学作品,它的语言来自民间有自己独特之处.笔者从日常语言民俗和特殊用语民俗进行分析.
《马》和《王》中使用的民众日常语言非常有特色.《马》中“阳洼山上羊吃草,马五哥好像杨宗保.天上的星宿星对星,尕豆妹赛过穆桂英.马五阿哥是麻子哥,麻是麻在皮外哩,心肠好着人爱哩.没换个记首没搭个话,个人心里照洋蜡.”这几句话中提到的,杨宗保、穆桂英,还有麻子在皮外、心肠好等,不仅在用语上通俗易懂,源于生活,而且反映了民众不同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强调健康的美,不注重外表,注重内心,这些都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总结的经验和形成的朴素审美观.这种语言的使用对表达作品的思想很重要.《王》中“一九二九年雨水少,庄稼就像炭火烤.瞎子摸黑路难上难,穷汉就怕闹荒年.荒年怕尾不怕头,第二年的春荒人人愁.掏完了苦菜上树梢,遍地不见绿苗苗.百草吃尽吃树杆,捣碎树杆磨面面.”作家学习民间语言,使用的都是民间惯用语,他用民间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民众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从而彰显了民众需要革命.作家对于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同于民众的无意识,他是有意识的模仿,希望通过模仿来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利为民众接受,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在《马》和《王》中,除了使用民众日常口头用语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民间语言,可以看做是特殊用语民俗.对独特民俗事象展示的特殊用语:“讨吃子住在关爷庙,心想拔柴放火烤,雪下的柴儿点不着了.大年初一饺子下满锅,王贵还啃糠窝窝.”(《王贵揽工》)“马五哥把尕豆妹看上了,打发的媒人来回跑.”(《马》)这些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用独特的民间语言进行故事叙事.“一朵花”、“麻子哥”,“水汪汪”、“糯米牙”等都是民众利用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人物特点进行的比喻,这些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表达自己审美观的特殊语言.
结语
通过对《马》原生态民歌和《王》作家创作的民歌进行的叙事学和民俗学对比,可明晰地看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学习和吸收营养,同时这种借鉴和学习又不是完全照搬,在借鉴的同时也在对它进行改造,以达到自己创作的要求和实现自己创作的目的.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营养源泉.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借鉴和利用民间文学,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则是隐性的.对于前者,这种借鉴主要体现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语言风格,描写内容等的模仿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创作精神,对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上的继承.本文中所使用的《马》和《王》总体说来是既有对民间形式如语言、民俗描写等的继承,也有对民间文学精神的继承,如勇于反抗等.后者是作家向民间学习创作的典范.
作家在学习民间文学进行创作时,其内核发生了极大变化.作家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添加有时候会有助于对民间文学在思想和其他方面进行提升,但有时却会损害民间文学本身的价值,扭曲民间文化的本意.我国历史上借鉴民间文学创作出来的作家作品很多,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民间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但是也有一部分却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形象.对于这两者要进行区分,这也是探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的目的之一.本文所探讨的《马》和《王》,从这个角度看,作家是很好地吸收和提升了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它将民间文学刚健质朴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完美吸收,同时又在民间文学基础上提升了自己作品的思想价值,即展示了革命对民众的必要性,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借鉴除了作家个人因素之外,还受到时代、历史背景、政治环境等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往往在社会剧变的特殊时期,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显得尤为深刻,如中国近现代的几次民间文学思潮,“五四时期”、“延安时期”等就明显体现出这个特征.究其原因只有归结到在社会变更的重大历史时期,作家更需要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表述社会变革的需求,其本质上是对民间文学特殊社会功能的借鉴、利用.《王》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号召,为了唤起民众斗争,而结合时代进行的创作.它既吸收了民间文学作品勇于反抗、蔑视统治者的文化精神,又对它进行提升,也就是结合时代和政治的要求为这种反抗提供了出路―革命.可以说在这个作家“创作”的民歌里时代的烙印非常清晰,同样时代对它的要求也是我们在研究作家文学、民间文学关系时需要特别关注的.
民间文学的传播和扩布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一般要靠民众在生活中口口相传,这一点是作家作品所不具备的,也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是在这一点上现实情况有时候还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有的民间文学作品被收集、整理之后也可以进入书面传播的领域,而有些作家作品,借鉴民间文学之后也会为民众逐渐接受,进而在民众中口口相传.《王》就是在作家创作之后由于内容贴近民众生活、风格接近民众语言,因此在民众中也有较为广泛的流传.
责任编辑:高荷红
民间文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