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港台文学论文范文资料,与王伟明于港台文学的意义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港台文学毕业论文,关于王伟明于港台文学的意义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港台文学及诗风及诗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港台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8221;.但即便如此,伟明依然独撑编务,坚持到《诗网络》2006年底停刊.所幸,我2007年深秋见到伟明伉俪时,一点也看不出树卿女士有中风后的症状,相反,每天晚上诗友们聚在饭店大堂里聊天的时候,她一直在一旁静听等《诗网络》之所以停刊,除了伟明的健康原因外,“最大的症结乃在于拨款当局不大尊重作家,稿费由近四万元删削至二千五百元,我们根本没法付稿酬予海外的诗友或作者”.这些现代诗人们是不太会唱什么主旋律以迎合当局,他们洁身自好“我宁为我”,他们为诗而存在,绝不将诗歌当作政治的奴仆,不惜甘受冷遇,宁愿关门大吉也不拿诗歌做交易.因此,《诗网络》的停刊反而见证了香港诗坛的骨气.
从《诗风》、《诗双月刊》一直到《诗网络》,从1976年到2006年,伟明担当了30年最繁重的编辑工作,他践行了这一宗旨,为香港文坛更为华文诗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无愧为一个“收藏了一个时代的人”的称号.
二
在香港这样的商业中心、金融大都市,其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指标,似乎都不太适合诗人这一物种的生存和成长.但是,由于伟明的胸襟、由于他的整合与建设意识,他团结了一批诗人,这个群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理想,执著地为纯诗留一块净土.他们的杂志虽然先后几次停刊易名,但其理想却从未中断过――“扎根香港,背靠中国、面向世界”,“超越政治、超越政党、超越地域、超越种族”;他们践行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向前辈学习,向同侪号召,向后进招手!”并且杂志的每一次浴火重生都声势更大,终于将杂志从一个没有稿酬的同仁诗刊,办成了声誉显赫的诗歌重镇.――与之相比,内地有着众多资源却忙于争吵的诗坛应当感到惭愧,因为争夺话语权的口水战只会令诗神受辱令诗坛沉沦,而于诗歌建设毫无助益.
伟明的立场是一种包容的立场.经过《诗风》到《诗双月刊》的经验积累,《诗网络》自创刊就是一家成熟的诗杂志.她不仅有诗歌,而且有研究有回忆,有着明确的梳理中国现代诗歌传统的意图.比如对于袁可嘉、唐浞、郑敏、陈敬容、杜运燮、牛汉、蔡其矫、绿原、曾卓以及更年轻些的顾城等人的研究和评价,对于“摩罗派诗人”于赓虞、对于冯至、康白情、林徽因、卞之琳等人诗艺的钩沉与再发现,还有伟明的那些让人们重返现场的“笔访”等,让诗人与读者形成了心灵的对话,从而让人找到中国新诗的“根”.另外,老诗人蔡炎培对内地21世纪初叶十大青年女诗人的点评、向明对于内地下半身诗运动的介绍等文章,则直指当下内地诗坛的浮躁.
90年代以降,内地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访谈”,但是如伟明这样做得如此认真与执著的,我还没有见到:“单是略读(每个受访对象的)所有作品,访谈以至其他相关评介,需时月余,加上十二道问题(其间环环相接,竟有四五十个)的框架”,可谓“耗时费力”.但是当我们面对《诗里诗外》、《诗人诗事》和《诗人密语》这三部访谈集的时候,深感这里收藏了一个时代,她们给人们留下了历史,留下了中国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们的生命与写作经验.在这些访谈里,对九叶诗派的访谈可以说最有分量.九叶诗派有着西南联大的背景,是40年代的真正的现代诗派.伟明在对九叶派的笔访中,梳理了他们成功的经验.九叶派告诉人们他们之所以成为诗人的原因,而这一切都是由伟明来完成的.他的访谈之所以做得这样好,所有的诗人都乐于接受他的采访,就是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能够构成对话的对象,而为了给每个受访者拟出十二个题目,他要阅读诗人的诗作、访谈,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因此,所有受访者都对他钦佩有加.
正因如此,《诗网络》在2006年终刊对于香港诗坛乃至内地诗坛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即使将来还能以其他形式复刊,也不见得能再汇聚许多如饶宗颐等重量级人物做“顾问”.在我看来,这个群体只有1930年代的《新月》阵容可以与之比拟.因此,《诗网络》的终刊即使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都分外震痛.――哪怕为了这些注定会载入文学史的人物,《诗网络》也应当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伟明已过知天命之年,我不知道他将来会做什么,但我敢断言:诗,仍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像在漳州的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我早上在餐厅里见到他时,他的手里依然捧着一本诗集.
三
伟明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他给我以启发,给我一把感性的标尺,让我在讲授港台文学史的时候可以开篇即讲“港台文学的意义”――
港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或者“20世纪中国文学”,是指发生于中国版图内的新文学,这自然要包含着港台澳地区.港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盼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台港澳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避而不谈.视若无睹,是研究者的失职,只会造成中国文学史的不完整.
新文学流派与传统在港台文学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将台港澳文学纳入新文学研究视野时,就会发现新文学的各种流派,仍然在1949年以后的港台地区保持着较好的发展生态,比如自由主义的精英启蒙文学、比如市民文学、比如纯正的乡土文学,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都依然健康地发展着.尤其是自由主义文学传统,虽然在内地和台湾都受到了打击,但自由主义思想的薪火却一直在香港、台湾继续燃烧着.我们珍惜自由主义精神,因为它才是中国新文学的灵魂和骨骼,而白话只不过是其外形而已等也就是说,由于港台文学的存在,中国新文学精神传统并没有由于政权更迭或者“文化大革命”而造成完全“断裂”,它依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传承与流变脉络史.
港台地区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曾经极大地填补了内地文学的某些真空.比如琼瑶、亦舒、李碧华等人的言情小说,比如梁羽生、金庸、古龙的新武侠小说,比如白先勇、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比如余光中、席慕蓉的诗歌,比如朱天文、李昂、黄碧云的女性主义写作,比如高阳、南宫博的历史小说,比如李敖、柏杨、龙应台的杂文以及董桥的学者散文等等.正因为如此,当他们涌入内地的时候,让内地读者有一种目瞪口呆的感觉.内地学者王一川等人在1994年重新排定“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时候,金庸进入了前六名,这在当时曾引起极大的论争,却也从另一方面证明港台地区的确有许多内地所没有的优秀作家.而当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其中港台作家占去四十篇,港台地区文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窥其一斑.
港台学者给我们带来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而港台地区也一直是中国先锋作家的发表平台.“中国文学何时才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说那是无知,我们也不必感到汗颜,但至少我们应当有一个“民族性、世界性与人性”的参照坐标,而离我们最近的参照系就是港台文学.
关于港台文学论文范文资料,与王伟明于港台文学的意义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