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回顾梁启超与胡适在东南大学的国学讲演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国学方面有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回顾梁启超与胡适在东南大学的国学讲演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国学及国故及讲演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国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在二十世纪初年国学运动兴起之际,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与胡适在此关于国学的讲演,对国学新思潮的开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当国学研究再度兴起时,我们重温这两位国学大师的讲演,他们的意见仍然会给予我们许多启迪.
1922年秋,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同学受到当时国学新思潮的影响,深感国学沦夷,希望群力以挽救,于是联系本校文科同学商议成立国学研究会,国文系诸位教授极为赞成并愿意指导,全校各科同学纷纷参加.10月13日,召开国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由李万育任主席.研究会下设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诗文学五部进行研究工作.为指导国学研究的开展,研究会特聘校内外学者到会讲演,迄于1923年初作了十次讲演,结为《国学研究会讲演录》第一集,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这十次的讲演题目为:
吴梅:《词与曲之区别》
顾实:《治小学之目的与方法》
梁启超:《屈原之研究》
陈延杰:《近代诗学之趋势》
江亢虎:《欧洲战争与中国文化》
陈中凡:《秦汉间之儒术与儒教》
陈去病:《论诗人应有之本领》
柳诒徵:《汉学与宋学》
江亢虎:《中国古哲学家之社会思想》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以上所讲多为国学研究专题,仅梁启超的《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最具国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梁启超是1922年10月赴南京东南大学讲学的,每日下午讲《中国政治思想史》,后整理为《先秦政治思想史》.此外于1922年11月3日为东南大学文哲会讲演《屈原研究》,10日为史地学会讲演《历史统计学》,1923年1月9日为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讲演《治国学的两条大路》,13日作《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主办的《国学丛刊》于1923年创刊,以“整理国学,增进文化”为宗旨,每季出版,发表关于国学论著的通论、专著以及诗文.1924年1月国学研究会邀请胡适为国学研究班讲演《再谈谈整理国故》,讲稿载于1924年2月25日《晨报•,副刊》.国学研究会成立之前,1921年7月31日胡适曾应邀为东南大学及南京高师暑期学校讲演《研究国故的方法》,讲稿载于1921年8月4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又载1921年8月25日《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十六期.胡适前后两次讲演均是整理国故的问题,他在后一次讲演里说:“鄙人前年曾在贵校的暑期学校讲演过一次整理国故,今天的题目名曰‘再谈谈整理国故’.那时我重在破坏方面提倡疑古,今天要谈的却偏于建设方面了.”这两次讲演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梁启超和胡适在东南大学国学会的讲演,是讲国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他们研究国学的经验总结,这在当时是最为学术界所关注的.
梁启超于1920年3月5日从欧洲回到上海.他通过考察欧洲各国,对西方文化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决定远离政治,从事学术著述和讲学,希望以全力投入教育事业来培植国民的文化素质.自从离开政治舞台之后,梁启超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属于国学研究,曾著有《国学小史稿》,但在编集《最近讲演集》时,可能自以为尚不成熟而舍去了.在到东南大学讲学之前,他出版了两部重要的国学专著,即《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它们分别于1921年1月和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应是治国学者必读之书.前者概略地总结了清代学者整理与研究中国历史与古籍的成就,是后世研究国学的出发点;后者从综合的历史观念讲述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国学的基本方法.虽然梁启超于后来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并讲国学,但是我们综观其全部学术论著,只有他在东南大学所讲的《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是专门的、直接的关于治国学途径的论述.它最完整地表达了梁启超的国学观念,因而此次讲演在国学运动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治国学的两个途径,梁启超以为:一是文献的学问,一是德性į
国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67342.html
(一)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梁启超以为治国学的首要途径是用客观的科学方法以研究文献,这即是当时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这里的“文献”包括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经学、史学、诸子、诗文、小说笔记、金石刻文等用文字记录的“文化产品”,它们是“我们的祖宗遗予我们的文献宝藏,诚然足以傲世界而无愧色”.我们可以概括为:国学研究的对象即是中国的历史文献.
(二)怎样去研究中国的历史文献.梁启超尝试提出“古典考释学”,他说:
我们因为文化太古,书籍太多,所以真伪杂陈,很难别择;或者文义艰深,难以索解.我们治国学的人,为节省后人精力,而且令学问容易普及起见,应该负一种责任,将所有重要古典,都重新审定一番,解释一番.
这实即对古典的考证.梁启超在谈到文献的学问要做到求真时,他提出了“新考证学”,此可视为对“古典考释学”的补充解释.“新考证学”区别于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它在名义上比“古典考释学”更为确切.梁启超解释说:
凡研究一种客观的事实,须先要知它“的确如此”,才能判断它为什么如此.文献部分的学问,多属过去陈迹.以讹传讹,失其真相者甚多,我们总要用很谨严的态度,仔细别择,把许多伪书和讹事剔去,把前人的误解修正,才可以看清真面目来.这种工作前清“乾嘉诸老”也曾努力做过一番,有名的清代正统学派之考证学便是.
关于从学者个人的角度来治国学,梁启超以为这应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学养去分担二三门做“窄而深”的研究,而且要拼着用一二十年的工夫,才可能做得有点眉目.因此关于古代典籍的考证,只能做窄而深的研究&
国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回顾梁启超与胡适在东南大学的国学讲演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